中澳非对称性贸易困扰中国铁矿石谈判
中国钢铁新闻网 10-05-07 阅读数:
从当前铁矿石供给力量可以看出,以澳洲为代表的两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处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地位。在金融危机前,市场平稳运行的情况下,铁矿商的指数定价意图难以实现,恰恰是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央行步伐一致的宽松货币政策,拉开了大宗商品攀升的序幕。此举使得以巴西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型国家经济率先回暖,同时给予了指数定价难得的推广契机。在全球普遍预期中国未来对于铁矿石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的状况下,三大矿商更加不遗余力的推行指数定价模式。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除中国以外的印度、巴西以及俄罗斯均属于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中国对于铁矿石资源依赖度超过50%。基于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定律,具有垄断定价权厂商提升定价频率等同于提升价格歧视程度,其垄断利润将随之提升。即在上涨阶段,矿商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在市场低迷阶段,供货商可以基于量价双方面的考量,倾向于降低垄断价格,提升销量,保持整条产业链上的利润**大化,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将明显倾向于矿石供给方。铁矿石的开采成本约为20美元,但目前售价已达190美元,矿商的利润可见一斑。价格的波动弹性对于矿商有很大调节余地。而对于我国钢铁厂商则相当不利,钢厂利润空间随时受到挤压,尤其是大钢厂以往倒卖铁矿石给中小矿商的盈利渠道将不复存在,大中小钢厂的原材料价格将站在同一起跑线,并将生产成本尽可能的向下游传导。
贸易不对称使澳矿难以替代
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自1972年中澳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统计,中澳双边贸易额在1972年不到1亿美元;而2009年中澳贸易额已达600.84亿美元,中澳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72%,在单个国家(地区)贸易伙伴中,澳排名上升至第7位。矿产品一直是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主力产品,2009年出口额为245.1亿美元,增长27.4%,占澳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3.4%。
通过对中澳双边经贸关系中相互依赖的性质和程度分析,我们可以对中澳之间现存的经贸问题和未来双方有关贸易的谈判结果做出更为准确的解读和预测,一窥澳大利亚力推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模式的真正意图所在。
根据不对称相互依赖理论,笔者认为,中澳从两国的双边贸易分析来看:一国对另一国贸易的重要性,不仅取决于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双方贸易关系的不对称依赖程度,特别是不对称的脆弱程度。衡量贸易不对称关系脆弱性的指标主要是一国对另一国进出口商品的市场替代性。替代性越强,脆弱性依赖较小的一方在贸易谈判中往往拥有更多的定价权,它同时在双边经济合作关系中,具有更多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