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家电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互联网 09-09-30  阅读数:

  上世纪70年代:家庭娱乐“主角”是收音机

  国内**次播出电视信号是在1958年,可惜那时的电视机在国内实属凤毛麟角。即使到了70年代末,电视机也还远远没有走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小康”家庭的标准是拥有“三转一响”,也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这四件东西,其中,收音机成为了家庭娱乐的**主角。

  “当时,江门生产的‘蓬波’牌收音机,可是全国响当当的名牌。”老江门张伯告诉记者,还记得那个时候一台收音机就要300元,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才买的,差不多用了十年才换掉。当时,**流行听刘兰芳表演的评书《岳飞传》,每天晚饭前后,一家人屏息静气地坐在收音机旁,支棱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捧着饭碗的姿势半天不动,每当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着说”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的发出 “轰”的一片叹息……

  上世纪80年代:买台彩电还得走后门

  “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城里。”这是八十年代百姓常用语之一。在当时那个商品短缺的年代,所有的电器产品都是通过当时所谓的商业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等环节,以计划的形式到销售终端。专门的家电卖场还没有出现,市民想要买家电,需要凭票到供销社或百货商场购买。“在那个‘票据年代’,彩电不仅价格不菲,还需要托朋友、找关系、凭票购买,连一张黑白电视机票都是抢手货,家里有钱的就托在香港的亲戚朋友代购,不像现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张伯感慨道。

  到了1985年,彩色电视机开始进入市民的视野,那时,谁家要是拥有一台彩电,**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有点家底的家庭都愿意拿出多年的积蓄来购买一台紧俏的电视机,对于一个新婚的小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电视机简直成为了**大的梦想。

  “我还记得家里买的**台电视机,是一台上海产的17英寸友谊牌彩电,这可是攒了好几年的钱才买到。”今年60岁的李姨告诉记者,每天晚上,邻居家的孩子都会准时跑来看“济公”,家里就成了一个小型的影院,看电视成了当时**大的娱乐。“因为一台电视机要7000、8000元,所以,家里人都把它当宝贝看,为了防止灰尘掉进电视机里,还特意做了个电视机套来保护电视,一台电视,恨不得能用上一辈子。”李姨笑说道。

  上世纪90年代:本土家电卖场兴起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过去的消费格局正在成为历史。1992年,江门出现了**家从事家用电器经销的民营企业——恒发家电有限公司。“当时的地址是在常安路,营业面积大概80多平方米,经营的品种也没有现在那么多,主要是电视、音响还有录像机这三类产品。”恒发家电江华店的尹店长回忆道,那个时候,彩电流行的都是松下、东芝、索尼、三星、日立这样的合资品牌,**便宜的也要3000元,贵的则要好几万元。尽管价格不便宜,但是购买者依旧很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销售额可达到60、70万元,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