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家电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互联网 09-09-30 阅读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话语,8个字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电器时代的憧憬。
人们常说:“中国家电改革开放60年走完了别人100年的路!”而中国的家电行业,更是在短短30年时间中,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蜕变。电灯电话早已普及,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传统三大件也早已更新换代。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放在30年前,几乎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台电视机,恨不得用上一辈子。”谈到家电的变迁,不少老江门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家电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过去,我们用生活方式带动家电的发展,而如今,我们的生活也在它们的更新换代中完成了“升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梦想
“当年我们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
“啊?”
“手电筒嘛!”
赵本山的春晚台词让无数男女老少笑破肚皮。其实,这段对话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真不算太夸张。在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大多数人而言还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那个时候,家里跟电有关的东西只有电灯,当时,家里别说什么像样的家用电器,就是连电插座也没几个,因为根本用不着,许多偏远乡镇更是连电都通不上,照明还要靠煤油灯。即便是在市区,也只有夜晚照明使用的电灯。”如今80高龄的张婆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那时,手电筒的电池要好几毛钱,为了省钱,除了紧急情况,平时都不轻易用的。逢年过节,一群人围在一起听广播或许就是**‘电器化’的娱乐方式,而购买一台手摇式留声机更是普通百姓家庭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