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市场这块“蛋糕”困难与前景同样大
互联网 09-09-01 阅读数:
更为普遍的应用叫做“合同能源管理”。它的实质是,项目前期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支付并享有所有权;待项目运行后,在节省下来的电费里,业主方与节能服务公司分成。按照惯例,节能服务公司分得七成的收益,并在合同履约期(一般是十年)结束后,将设备赠送给业主。
不过,现在不少企业的决策者在众多能源管理公司中也很难选择。由于节能改造行业突然热了起来,我国上千家公司都号称自己是节能企业。但大部分的服务只关注空调、照明等很窄的领域,不能提供整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而且,这类改造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效应到底如何,业主心里也没底。这为节能改造带来了困难。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节能替代材料的价格还不能“低头”。如聚氨酯(PU)这种国外流行的外墙保温材料,售价在16000元/吨左右,比另一种普及型材料――聚苯乙烯(PS)10000元/吨的价格要高出60%。
一位基金研究员向记者表示,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节能标准,是很多替代材料无法大面积使用的**主要原因。“依据目前PU原料和PS价格,按50%节能标准,PU外墙保温综合成本仅高于PS板10%以内;若考虑65%节能标准,PU外墙保温综合成本基本与PS板持平。”
于兵则说道,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对保温的需求并不一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上海就属于夏热冬凉地区,城市的节能重点是在遮阳,而北方就侧重于保温。所以,有些保温材料不是都适用的。”
更重要的是,聚氨酯这种泡沫型材料还不能使用在24米以上的建筑中,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编辑: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