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市场这块“蛋糕”困难与前景同样大
互联网 09-09-01 阅读数:
公共建筑中有政府办公大楼、博物馆、体育场所等诸多的改造对象。
2008年,上海市杨浦区以21层的政府办公楼为样板,尝试了节能改造。这幢22000多平方米的政府大楼,改造完后年能耗将降低16%,**高可降低35%。然而,这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政府改造大楼之一。
地方政府实质性的推动节能改造,动力并不够。
去年,我国在推出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提到,如果政府没有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将责令整改,甚至通报。但条例中没有细化实质性的鼓励措施。
荷兰皇家哈斯康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兵说,政府要做节能项目需要有三点保证:政府高层官员一定要极为重视,政府的政策导向很重要。
“如果可以把节能问题摆上重要的日程,那么他们会在制定的第二年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资金来做这类项目。”
其次,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激励作用也很重要。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已提出,会对部分公共机构和建筑的节能项目,给予补助。对改造后节能率在15%至25%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20%的补助,对改造后节能率在25%以上的项目给予不超过项目建设投资30%的补助。
另外,政府点头拨款、获得财政支持之外,也需要第三方的技术支持。“节能前期阶段,节能效果很明显,产出会很大,但此后会逐渐减小。而政府需要通过专业人士来帮助其衡量收益情况。”于兵提到。
市场推广:三种阻力
在市场推广上,建筑节能也有着各样的难度。“节能”工作不像招商引资。做节能功课,官员们可通过“关灯、关空调”等方式想方设法来得到一些效果;“招商”却能直接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的硬性指标。因此让地方政府官员直接掏钱去做政府大楼的整体改建,官员显然缺乏积极性。
其他公共建筑的节能推广就更加困难了。
如体育场馆、博物馆等本来的运营资金就不足,实际收入也不算很高,管理者既没钱去做节能措施,而且做了节能,也与他们的实际绩效不挂钩。
“当然,部分省市已有一系列的补贴和优惠措施,但这并不是全国性的。”申银万国分析师吕琪对CBN记者说。
江苏省南通市就对当地的港闸区公园一村等5个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建筑项目实行了专项引导补贴资金。在投资467万元使用一种墙体保温技术后,5项目将获得政府88万元的补贴。
今年7月30日,深圳出台强制政策对36个大运会体育场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民中心、市委办公楼等进行节能改造。就资金支出方面,将使用产权单位、业主、社会资金及合同管理和财政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如果列入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的,深圳市政府还会部分“埋单”。
除了政府及其他公共建筑外,占我国建筑面积16%左右的北方城镇居民的采暖住宅改造也是建筑节能的核心之一。
但做一个住宅的节能改造必须由各部门配合。如供热办、发改委、房管局等等。如果不能组建一个较好的协调团队,就连项目都启动不了。
民宅改造还有另一个焦点问题――“钱”由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