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玻璃资源整合 以外销促内销

互联网 09-06-05  阅读数:

    专访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肖文范

    记者:在1988年成立了信义汽车玻璃(深圳)有限公司后,信义从在OES市场发展起步,之后慢慢向海外市场扩展。当时国内企业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业务比较少,那时一来零部件企业多同属于整车厂,另外出口还由国家审批,控制较严格(当时各方面出口都是由省级机械进出口公司管理),当时你们怎么定位这块业务的?初期策划情形是怎样的?

    肖文范:我们从90年代初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历程--现在回望时,我们经常感叹,这正是当时长远决策的成果。我们当时主要还是先做国内OES市场,在做了六七年之后我们的高层决定要走出去。信义能够在很早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走出去也得易于国家政策。当时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很多外资企业在合资公司中拥有股权。这对我们这样总部位于香港的企业而言是很好的市场环境。

    当时我们的一个思路就是,外销市场可以促进国内市场。当年我们国内实际上汽车厂也很多,但新车型不多,车型总数不多,很多的进口车玻璃或其他配件都给国外的进口商控制住了,他们会说"因为国内没有配套供应商就没相应OES供应",但信义在国外能够走在全球需求的前端,努力和主机厂同步开发。我们通过国外业务实现了产品品种的迅速积累,我们当时的前风挡品种大概超过了五千种,那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大的数目了,国内一些很大的配套企业所有仓库里面一共也就20种车型。这就是配套和售后市场的差异。但正是品种多、反应快,才稳才容易平衡风险。

    我们**先选择去美国市场,当时外销的渊源和其他中国企业有点像,就是我们在做内销出了名,经常参加一些展览会,然后就有外国企业来找上门,这样就很自然有了一两家买家。但那只是很少的接触。然后大家就有了要走出国门的信心。当时不像现在网络技术很发达,当时的信息渠道非常非常有限。我们就只能出国以后,在接洽过仅有的资源后一页一页地翻黄页,打电话去自我推销,或上门去推介,采购商或是经销商这样一家一家拜访。他们也想控制好自己的渠道,不想你做的太大可以随便卖给谁;他们也不希望受制于一家两家供应商。从这种区域性的经销商开始,我们要扩大我们的市场,**初一年能够谈成两三家可以达成持续性采购意愿,数量不是很多。在这一两家之后,我们开始慢慢发展。

    那时实际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多,所以国外市场价格很好,国外客户一般付款信誉较好;另有一点对我们而言更为重要,就是在国外我们可以采集到全球**新的产品,那个时代中国市场上车型很少,汽车品种不多,需求也参差不齐,所以作为汽车玻璃的专业制造商,信义当时在国内产品品种很多(几乎把所有产品都做绝了),服务反应**快,遇到了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而到了美国市场后我们看到很多的车型--全世界有2万余种车型,当时中国车型不超过50种,这个全球**大的汽车市场也教育了我们。市场对玻璃产品的需求提升了我们的眼界和动力,也挖掘了我们的潜力。没有当时的外销这一步,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现在我们汽车玻璃业务中的外销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了。

    记者:做外销市场的决策时,**重要的是什么呢?分析市场还是构建渠道……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