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管道建设高速推进的背后
互联网 09-02-11 阅读数:
第二关:劳务指标
中亚各国人口少,市场容量小,每年确定的外国劳务指标不足以满足中亚油气项目的需要,通过一般申办程序很难得到。
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任务重工期紧,涉及的施工单位多,各单位都希望能够多派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到境外工作。外国劳务问题涉及一国主权,与中亚国家就业形势、社会秩序、劳动法、移民甚至人权等问题密切相关。再加上工作初期,各公司对中亚国家的劳务政策研究不足,一些单位只注重提出劳务指标要求,不善于利用所在国法律条款与地方政府和部门斡旋,提出的劳务需求数据有一定随意性,很容易被对方驳回。
2008年年初,各单位提出的劳务需求多达5000个。人员派不出去,怎么办?劳务指标一度是个大难题。
中亚俄罗斯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和翻译了中亚国家劳动、移民、入境等法律文件,供各建设单位研究和学习,使劳务需求单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大家有理有节有效地解决劳务需求提供帮助。
如何科学、准确地提出劳务需求?国际事业部召集各用工单位详细了解、听取用工需求,科学合理准确地安排境外劳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逐项核报劳务指标数量,并提出要根据所在国法律规定,尽量满足当地就业需求,实现用工本地化。
同时,国际事业部密切关注政府间活动和国家领导人互访情况,抓住时机报告情况,推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向有关国家呼吁解决劳务问题。在积极推动下,外交部多次将中亚项目劳务等问题纳入国家领导人会谈议程。2008年1月至5月,我国领导人在与中亚三国领导人会晤中,多次就劳务需求表达了中方要求,希望能对中亚管道项目实行临时特殊劳务政策,简化申办程序,确保中亚管道2009年年底顺利建成。在此期间,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文,请我驻外使馆关注推动中亚项目劳务问题,并作为驻中亚三国使馆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一方面依靠国家支持,一方面自己积极努力争取。去年4月,国际事业部专门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劳务许可申办工作组,牵头组织在哈单位的劳务指标申办工作,与各州劳动局、移民局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
为进一步解决劳务问题,国际事业部积极推动政府代表团赴中亚三国,就劳务等问题与相应部门沟通,寻求解决办法。2008年3月,国际事业部领导与商务部、外交部组成的政府代表团共同前往中亚,与对方国劳动部门进行会谈,达成了若干共识。代表团还专程赴乌兹别克斯坦调研,与项目单位座谈,听取汇报,研究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劳务申办办法。这是政府部门首次为一个企业的劳务指标问题组团出访。
到2008年5月,哈方**终把给予中亚管道的专项劳务指标下达各州——中亚劳务问题**突出的哈萨克斯坦劳务指标得到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