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管道建设高速推进的背后
互联网 09-02-11 阅读数:
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签署实施天然气管道项目基本原则协议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注定要知难而上。
面对中土两国政府关于中亚天然气管道要在2009年底前完工投产的决策,建设者面临境外过境协调、融资方式、商务条件、工程队伍、施工组织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同时与外交部、财政部、铁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国家多个部委协调解决,在国外还要同时面对土、乌、哈三个国家——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关:物资运输和出入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就是工程建设队伍的动迁及物资设备的运输,这是制约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的**个瓶颈。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起中亚天然气项目协调机制,并在机制框架下成立了外事、劳务、铁路运输、通关和税收优惠工作组,而国际事业部在其中具体负责推动协调解决中亚天然气项目存在的劳务、签证、运输、通关、质检等问题。
工作千头万绪,仅以劳务和运输为例,要在短时间内与国内相关部门和土、哈、乌三国主管部门协商,争取4000个境外劳务指标,协调3万多个铁路车皮的境外运输任务,谈何容易。
国际事业部主要领导一遍遍地前往铁道部拜访,**终与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就物资出境换装、设置堆场及协调境外运输问题达成一致,并成立了铁路运输协调小组。此后,铁道部为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所需管材、设备等物资及时出境,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在中哈阿拉山口换装站为车皮的编组、装卸、堆放提供了极大便利。
为保障2008年7月1日开工所需物资能够及时抵达现场,国际事业部邀请国家能源局在政府协调机制框架下,召开由政府各部门参加的会议,逐一研究协调出境物资、通关、口岸、报检等一揽子问题,并会同参建单位详细制订了中亚物资机具材料运输计划,确定了境外运量。
解决了物资运输问题,还要解决出入境问题,这是同一个链条的不同环节。
2008年6月初,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规划计划部与国家海关总署及下属口岸联合召开中亚油气项目通关协调会,专题研究中亚项目出境物资的通关问题。经反复协商,集团公司与海关总署成立了中亚项目物资设备通关协调小组。7月底,海关总署根据双方协调会精神,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中亚油气合作项目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设备材料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各相关海关和质检部门根据中国石油提出的参与项目公司名单,为其提供通关便利。到11月,国际事业部再次以海关协调组名义,分别协调成都、西安两地海关和四川、陕西两省质检局,请上述部门将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和参建单位川庆钻探公司和工程建设公司纳入“绿色通道”名单。
为进一步推动物资在中亚国家的入关问题,国际事业部与海关总署共同组成中国海关代表团,于2008年9月初专程赴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访问。
在访问期间,海关团召开由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单位参加的座谈会,详细听取他们在通关方面遇到的问题,并现场解答了相关法律问题。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海关团与哈、乌两国海关顺利地进行了会谈,分别签署了会谈纪要,达成了重要共识。
在完成与哈、乌两国会谈后,海关团组还紧急奔赴我在哈管材堆场考察,考察了霍尔果斯中哈双方口岸通关情况,针对通关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就在代表团到达当天,霍尔果斯口岸创造了中亚管材日通过量84车的**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