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陶瓷业营销进化历程纪实

陶瓷周刊 09-01-08  阅读数:

  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站销时代产销两旺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全国经济稳健发展,城乡建设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作为建筑装修材料当中的主要材料,建陶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其应用领域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建陶产品经销商,他们从建陶产区批发来产品,然后通过零售的方式销售出去,赚取着不菲的利润。

  随着市场价格放开,陶瓷产品的单价提高,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成本逐渐下降。这一阶段陶瓷市场的竞争仍旧集中在产品上,靠产品花色、品种、质量和价格取胜。新品跌出的陶瓷市场,在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刺激了新的消费领域,抛光砖、耐磨砖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釉面砖的规格、花色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当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省,中央政府份外重视广东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发展,中央领导也都来视察参观佛山的企业,“佛山陶瓷”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全国人民熟知,全国各地业主都来佛山买陶瓷。因此,这一阶段的建陶企业,清一色是生产主导型的企业,销售模式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全国各地的建材批发商、分销商将产品销售出去,并逐渐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批发商与分销队伍。

  相比前一阶段而言,这一阶段无论从产品样式还是销售渠道都有了长足的转变,我们姑且称之为“站销”。

  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走销时代全民皆陶

   由于经济过热,建陶产品需求旺盛,“要发财,搞建材”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高额的利润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建陶企业全面开花,国有企业进入**后的辉煌时期,佛山南庄企业崭露头角,华东台企“抢滩登陆”,粤闽鲁三大产区逐渐成型。以1996年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为标志,中国初步奠定了建陶生产大国的基础。

  90年代初期,建陶产品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无论什么产品都要排队购买。随着百安居等建材超市的布局全国,新的营销理念,诸如理赔制、一站购齐式购物等等,对传统营销渠道产生很大冲击。原来固有的市场营销渠道逐步转变,一个地级市不再只有1~2家代理经销商“垄断”,代销、直销、经销、联销、专卖店等更多的销售平台逐渐建立起来。早期的批发商和分销商,逐渐在销售区域、主营产品、合作对象等方面趋于稳定,并从早期与厂家之间单纯的即期买卖关系变成了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在市场推广、店面装修、品牌代理等方面得到厂家更多的支持,**终出现了一批由批发商及分销商转型而来的经销商,与生产厂家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就是常说的经销制。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陶瓷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换过渡,这一时期的陶瓷行业对营销的理解是片面的,与当时感性的认识和冲动的消费行为造就了一片“全面皆陶瓷”的盛况,姑且称之为“走销”。

  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跑销时代摸索转型

  90年代末,陶瓷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产品竞争开始走上营销的舞台。与此同时,人才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南庄石澜大桥建成前,从石湾到南庄要乘轮渡过江。每到星期六下午,江边就会出现很多佛陶集团的工程师,他们受对岸的民营企业的邀请去帮他们攻克技术难题。这就是当时**的“星期六工程师”。为了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的认可,陶瓷企业不得不改变过去只抓生产不搞营销的状况,直接与市场发生联系谋出路。

  20世纪末的中国建陶行业,随着人才战、产品战、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企业的品牌战也拉开了序幕。诸如东鹏、鹰牌、欧神诺等企业为代表,一批**的企业开始踏上品牌经营之路,各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加强对品牌的的培训和建设,VI设计,新闻策划、广告宣传成为了这一时期企业树立品牌的主要手段,一全面与此同时,一大批面向建陶业的专业广告策划公司,十多家行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推动了陶瓷行业的品牌建设。

  世纪初以来,我国的陶瓷市场由短缺转变为过剩,总体市场特征为供过于求。中国陶瓷行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趋向一体化的特征,决定了陶瓷行业的营销方式必须从封闭、垄断状态下的实验阶段向开放和理性阶段过渡发展。

  随着消费品更新换代节奏的加快,大众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形态,开始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特征。此时的建陶市场风云变幻,价格战、广告战、品牌战精彩纷呈,各种营销手段被企业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阶段的营销是陶企真正意义上把营销列入企业发展历程的时期,我们不妨称之为“跑销时代”。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