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索膜建筑与技术美学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索膜建筑与技术美学
FABRIC ARCHITECTURE & TECHNOLOGICAL AESTHETICS


  
当我们迈进这一索膜建筑的世界时;顿感眼界大开;深深地被那些千姿百态的优美建筑所震撼。那些由曲线、曲面塑造的形态比起司空见惯的矩形建筑来,它生动活泼;既飘逸自然,又刚劲有力;真可谓是柔中有刚。它为什么会使人感到如此之美呢,其中的深层内涵在哪里?很值得细细琢磨。
  
通过本文和实例的阅读,使我们了解到索膜结构不同于一般梁柱结构的地方在于索膜结构是空间整体结构,它是由骨架与覆盖其上的膜体共同
组成,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被施加预张力。可以说“空间整体结构”与“预张力”是索膜结构的两大特点,也正是这两大特点给索膜建筑带来了特有的美。
1
.索膜建筑的美建立在自然美与技术美的结合上,其结合点是“力”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自然美就在自然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呢?自然美的。规律在哪里呢?从英国动物学家汤普森的名言“形是力的图解”中可以找到答案,它告诉我们自然物的形态是由内在的力决定的,即自然本身处在力的平衡状态中。因此力就成为了自然美的规律之一。
  
索膜建筑的形态恰恰是从自然事物的这一规律中寻找到的。索膜建筑的开拓者奥托十分重视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他提出“了解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生成过程,人工地完成这种过程,乃是设计之道”。他为了设计出“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建筑;研究了许多自然现象,如水滴、昆虫、树枝、眼球、气泡等等,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试验模型,有些模型被优化后用于建筑的形态设计。为研究索膜结构的形态构成,他还进行了产生**小面积的肥皂泡试验。
  
索膜建筑的研究和形成过程正是借鉴了自然事物形态构成中力的规律,从而使索膜建筑的结构技术之美中孕育着自然美。“索膜建筑的灵魂是预张力”的论述,一语道破了索膜建筑美的内涵所在。
2
.索膜建筑的美蕴涵着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其结合点在“结构”
  
建筑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建筑美主要体现在造型上。造型设计以往都被称作”艺术”;按照美学思想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是富勒却“试图超越所有风格,超越设计师的个性化语言,而把它当成一种科学,即可以依据理性的原则进行的
一种操作”。这就是 50年代富勒提出的“设计科学”的思想,又叫“形态学”。这同廖扬先生文章中的“理
性技术表现”的提法是一致的。
  
“找形”已成为索膜建筑设计中的**名词蓝天和那向谦先生的文章中都着重就此进行了论述。在索膜建筑设计中“找形”这项决定建筑艺术美的重要设计内容,是由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共同完成的,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的做法。这正体现了“理性技术表现”的思想指导下,使技术逻辑、结构语言成为了索膜建筑艺术美的主要表现。 富勒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能以**少结构提供**早大强度的向量系统”。他一生都在为“少费而多用”这一信条而奋斗,都在努力寻找着“**少结构提供**大强度的向量系统”。今天,索膜建筑运用了预张力空间结构体系,它以**轻、**强的结构围合出**大的空间,使富勒的愿望成为现实。苏联建筑师塔特林提出的“**美的形式也是**经济的形式”的论断有着很深的哲理性,这里的“经济”与密斯的“少”有相同的含意,即简洁、合理、而符合科学。其实索膜建筑恰恰符合这一论断,它正是以**轻、**省的预张力结构的形态给我们以美感,以**科学的结构创造出**美的建筑形态,以技术美创造艺术美。在这里结构与建筑、技术与艺术得到了**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
  
上面我们提到了三种美,即自然美、技术美和艺术美。在索膜建筑中这三种美的关系表现为自然美蕴含在技术美之中,技术美又成为了艺术美的主要体现。这三个层次上的美有机的结合构成了索膜建筑的美。
  
陈志华先生早在1987年就提出建筑美学现在还很冷落,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技术美学的层次上研究这个课题。13年前陈先生提出的这一课题,在今天仍然十分重要。技术美学是指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对建筑做出处理,并力图使技术艺术化,或者说即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在索膜建筑中体现得比较充分。我们从技术美学角度研究分析索膜建筑,或者说以索膜建筑为切入点去研究技术美学,是否可以成为建筑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呢?上面一些粗浅的学习心得,当作抛砖引玉,提出来供讨论。

 

 

当代膜结构发展概述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MBRANE STRUCTURES

一、前言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人们试图采用各种方式表示庆贺,建造一座建筑物不但以其形体引人注目,而且将作为标志性建筑而长久地存在。在全世界众多的纪念性建筑中,英国所建造的千年穹顶(Millennium Dome)尤为突出。当2000年子夜的钟声敲响时,在伦敦泰晤士河畔五彩缤纷焰火的照耀下,千年穹顶以它银白色的圆顶迎接新的千禧年。这座直径 320m、以 12根高山100m的桅杆所支承的圆球形屋顶采用了张力膜结构。正是这座穹顶集中体现了20世纪建筑技术的精华,用它来迎接新世纪,的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虽然人们喜欢从**广泛的意义出发,把铁木构架和帆布建成的大棚,甚至以枝条和兽皮搭成的帐篷都纳入膜结构的范围,但从严格的结构受力的定义来说,膜结构始于1970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一座气承式膜结构的美国馆。当初这不过是临时性的展览建筑,但30年来膜结构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膜结构的跨度来看,近似椭圆形的美国馆,两个方向的跨度针别为 140m 83.5m。以后东京后乐园的气承式膜结构,**大跨度达201m。而美国亚特兰大的佐治亚穹顶,以椭圆形的屋顶覆盖了 240mxl92m的索膜结构。从当前的技术和材料条件看,完全有可能用膜结构来修建 1000m的大跨度建筑。从所覆盖的面积来看,1981年沙特阿拉伯吉大机场候机大厅的伞形悬挂膜结构的占地42m2,已令人叹为观止。而如今在沙特阿拉伯的米拿,为了庇护来往的朝圣者,正在分三期建设与吉大机场类似的膜结构,总面积在100m2以上,堪称” 帐篷之城”。
  
膜结构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程结构,显示了当今建筑技术与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的世纪中,膜结构必将在建筑结构中占
有重要的地位。

二、不定的形状与形状的确定
  
膜结构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形状的多样性,曲面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气承式空气膜结构来说,充气之后的曲面主要是圆球面或圆柱面,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而对于以索或骨架支承的膜结构,其曲面就可以随着建筑师的想象力而任意变化。
  
膜结构形状的千变万化突出地表现在历年各国举行的博览会上。在这些博览会上,大大小小的展览馆,无不以新颖奇特的造型来吸引观众,而膜结构就能用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例如1985年在日本茨城县举行的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入口就是以五颜六色的膜材构成的拱形大门。在众多的展览馆中膜结构尤为夺目,象火鸟馆以钢梁与索组成的骨架支承扁平的凹凸屋面。美国馆以高耸的桅杆悬挂银白色的屋面。电力馆以中央塔架悬吊25个尖顶帐篷,夜晚通过灯光的反射宛如燃烧的火焰。其他象在候车亭、电话亭、走廊、厕所上也都出现了用膜材构成形式各异的建筑小品,蔚为大观。
  
就形状而言,对建筑师说来是至关重要的。采用一般结构的建筑物,其形状往往是先由建筑师确定。膜结构则不同,**它的变形比一般结构要大一些,其次它的形状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形状确定的问题,需要结构工程师的参与。要确定在初始荷载下结构的初始形状,即结构体系在膜自重(有时还有索)与预应力作用下的平衡位置。在初步设计阶段,先按建筑要求设定大致的几何外形,然后对膜面施加预应力使之承受张力,其形状也相应改变,经过不断调整预应力,**后就可得到理想的几何外形和应力分布状态。
  
悬索结构中的索网与膜结构一样也有形状确定问题,象1968年蒙特利尔博览会的德国馆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主体育场都有特殊的形状需要确定,当时只有借助于缩尺模型来解决。早期的膜结构也往往采用这个方法,材料从**简单的肥皂膜,一直到织物或钢丝。由于在小比例模型上测量的误差尚不足以保证曲面几何形的正确性,故对足尺的建筑外形只能起参考作用。但这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为设计者提供一个直观的形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膜结构的形状就更多地依靠计算机来确定。在膜结构设计理论中还出现了专门的研究课题——“找形”(formfinding)。为了寻求合理的几何外形,这个过程通过计算机的几次迭代,就可确定膜结构的初始形状。
  
膜结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先建筑、后结构”做法,要求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紧密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要坐在一起确定建筑物的形状,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这时,所设计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要求、支点设置、材料类型和预应力大小都将成为互相制约的因素,一个**的设计也就是上述矛盾统一的结果

三、从帐篷到**性建筑
  
过去人们习惯地把膜结构看作是个帐篷,而帐篷只能算是一个临时性建筑——不够牢固、不能防火、又不能保暖或隔热。如今对采用膜结构的帐篷却要刮目相看了,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材料。
  
当初大阪博览会上的美国馆,由于是临时性的展览建筑,采用的膜材是涂覆聚氯乙烯(PVC)的玻璃纤维织物,算不上先进,但在强度上也经受了两次速度高达每小时 140km以上台风的考验。通过这个工程使设计者认识到,需要一种强度更高、耐久性更好、不燃、透光和能自洁的建筑织物,70年代美国制造商开发的玻璃纤维织物即满足了如上的要求。主要的改进是涂覆的面层采用了聚四氟乙烯(PTFE,商品名称 Teflon一特氟隆)。这种材料于1973年首次应用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拉维思学院一个学生活动中心的屋顶上。经过20多年的考验,材料还保持着70-80%的强度,仍然透光并且没有褪色,拉维恩学院膜结构的使用经验表明,涂覆PTEE面层的玻璃纤维织物,不但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张力,在使用功能上也具有很好的耐久性,从乐观的估计来说,这种材料的使用年限将远不止当初所估计的25年。
  
与此同时,一种价格比较低、涂覆PVC的聚酯织物在性能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制造商在原来的涂层外面再加一面层,比较成熟的有聚氟乙烯(PVF,商品名Tediar)和聚偏氟乙烯(PVDF),这种面层不但能保护织物抵抗紫外线,而且大大地改进了自洁性,这样就把聚酯织物的使用年限提高到15年;得以在**性建筑中使用。
  1975
年在美国密执安州庞提亚克兴建了平面尺寸为 243.9X183m的“银色穹顶”,这是**次将气承式膜结构应用于**性的大型体育馆。其后在北美地区,类似的膜结构就建了9座,其中象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和加拿大的温哥华均位于北方地区。虽然象这样的充气结构也发生过几次不愉快的坍塌事故,但是膜结构终于登堂入室,进入**性建筑的行列。日本在徘徊了 10多年之后,也在1988年修建东京后乐园棒球场时采用了气承式膜结构。
  
早期修建的膜结构大多是开敞式或位于气候温和的地区,还没有充份发挥膜材的围护能力,那么在寒冷和多雪地区,将是对膜结构作为**性建筑的真正考验。1983年在加拿大加尔格里建成的林赛公园体育中心就是一个例证。在这座椭圆形的建筑中,游泳馆和田径馆各占一半,以一根横跨122m的格构式钢拱将两者分开。在钢拱与周边圈梁之间的钢索网支承着折线形的膜材屋面,采用涂覆PTEE的玻璃纤维织物,索网下设有纤维棉的保暖层,屋顶不但能防寒,还能透过4%的光线,这就足以在白天不用人工采光。此外在保暖层下面还有一层很薄的蒸气绝缘层,能起吸音作用。
  
位于号称日本“雪国”的秋田县,**深积雪可达 150cm1990年建造了“天空穹顶”体育馆,其外形从球体截取,长边为130m、短边为100m。这座体育馆的设计构思来源于当地**的“雪窑洞”,但置身其中又有在户外的感觉。屋盖承重是正交的格构式空间拱系,沿长方向采用空腹拱并设有钢索,沿短方向采用钢管拱。长向钢索被用来对膜面施加张力,同时与骨架在屋面形成V形槽沟,以便于雪滑落。紧贴屋面的钢管拱被用作输送暖风的通道,既起到融雪的作用,也解决了膜面的结露问题。膜材为单层玻璃纤维织物,透光率可达10%,在场中仰望屋顶,给人以通透明亮的感觉。在寒冷地区建造大跨度膜结构,秋田“天空穹顶”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四、膜的交承——空气、索或骨架
  
膜材屋面以什么支承,始终是膜结构设计中有待于探索的问题。也许当初是从气球或橡皮艇受到的启发,人们考虑以空气为支承,就是向气密性好的膜材所覆盖的空间注入空气,利用内外空气的压力差使膜材受拉,结构就具有一定的刚度来承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就曾用气承式膜结构建造了一些小直径的雷达罩棚用于军事目的,而大阪博览会的美国馆则是大跨度气承式膜结构的里程碑。在大阪博览会上还出现了一种气胀式膜结构,即将膜材本身做成一个封闭体,注入空气的压力要比气承式大得多。象富士馆就是以轮胎状的半圆形筒体组成50m直径的圆顶,在节日广场大跨度网架上,铺设的屋面板是上下两层,其为聚酯膜材,10.8m见方的充气板。
  
气承式膜结构用作大跨度体育馆屋顶,建成之后由于在恶劣天气时维护不当,曾出现过好几次事故,轻者屋面下瘪,重者膜材被撕裂,砸坏了下面的设施。这些事故虽然只造成一些财产的损失,并没有人员伤亡,但在公共建筑中屋面出问题,还是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甚至对气承式膜结构是否安全也产生了疑问。 1986年以后,在美国建造的大型体育馆就没有采用过空气膜结构,对于有些已建成的体育馆,其膜材将达到保证的使用年限,需改建时也不再考虑采用气承式膜结构。不过由于其造价低廉、安装方便,中小跨度的健身房、网球馆、仓库等,气承式膜结构还是受到欢迎。
  
对膜结构能否用在**性建筑上一向比较慎重的日本,却在东京后乐园采用了气承式膜结构。它在构造上与以前在美国建造的空气膜结构没有什么差别,其主要特点是在屋顶上采用了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同时屋面膜材为双层,其间有循环的热空气,以融化雪。这个号称为机械、电子与土建相结合的智能建筑,确保了膜结构的安全与体育馆的正常运行。然而,曾几何时,昂贵的运转与维持费用又使后乐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近年来日本大量建造穹顶,而没有继续采用气承式膜结构。1997年日本熊本公园体育场主屋盖采用了加劲索的双层气胀式膜结构,使空气再一次作为膜的支承。熊本穹顶融合了车轮型双层圆形悬索和气胀式膜结构的特点,成为一种新型的杂交结构。直径107m的圆形屋顶宛如一朵浮云覆盖着体育馆,双层膜之间的充气量远小于要对整个室内空间充气的气承式膜结构。一旦漏气,屋盖还可由钢索支承,不至于塌落。
  
美国工程师盖格(D.Geiger)是气承式膜结构的先驱者,他设计了大阪博览会的美国馆,其后又将改进的玻璃纤维膜材用于“银色穹顶”。由于气承式膜结构出现过的多次事故,使他察觉到空气支承的潜在缺陷,转而寻求其他的支承方式。在此之前,美国的发明家和工程师富勒(B.Fuller)提出了“张拉整体(Tensegrity)”的概念,即以连续的受拉钢索为主,以不连续的压杆为辅,组成一种结构体系,然而他的概念始终没有在工程中实现。盖格创造性地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以索、膜与压杆组成的“索穹顶”(cable dome)设计上,荷载从中心受拉环通过一系列幅射状脊索,受拉环索与斜拉索传到周围的受压圈梁上。索穹顶**用在1986

产品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张拉膜结构建筑 普通商家  
联系人 杨工  
座机电话 0755-13590263252  
手机号码 13590263252   
传真号码 0755-13590263252  
电子邮箱 szhq_2008@163.com  
其它联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