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级经济的张力有多大,从戴南、张郭可以看出端倪。 戴南有33个行政村,其中12个是亿元村;张郭有24个行政村,其中8个是亿元村。戴南的永丰,更是堪称“泰州**村”,这里的村集体积累已经有700多万元,今年的三业总产值可以搞到7个亿,如果将其看作一个镇,总量也在泰州99个乡镇中排名第36位,好生了得!村级经济,就是民营经济 在永丰村村部采访。是不得“安宁”的,你总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 那是各种机器发出的,这个村部已经被企业包围了。村部前的那条小巷,不过七八十米长,可一路走来,你就能看到七八家企业。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当地人介绍,这个小小的村落,已经有4个工业园区,有了75家企业,其中年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1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2家。全村只剩下耕地900多亩,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要不了两年,永丰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田村。 而在三四年前,永丰的经济总量不过三四千万元。不只是永丰,戴南的北姜、东陈、张万、史堡和张郭的蒋庄,三四年前的经济总量同样不值一提,但现在,都达到了3亿元以上。 村级经济为什么能在这一带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过去,村级经济就是集体经济。永丰的集体经济也有过一个“当家花旦”——兴化不锈钢筛管厂。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个企业就改制了,原来厂内的车间主任、技术员、营销员纷纷独立办厂。人,还是那拨人;产品,还是那些产品,但两种体制就是两重天。 民营经济是“为自己干”的人格化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加快发展上必然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在开拓市场上必然保持灵敏的反应和高效率。永丰村的私营经济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经济总量也由改制初的1000万元左右骤增到去年的5.5亿元。 可以说,戴南、张郭村级经济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先人一步形成了体制上的整体优势,有了来自民间的内在推力。 也可以说,村级经济的爆发力,就是民营经济的爆发力。村级经济,就是能人经济 在上了年纪的人的记忆中,村里的干部,都有一张黝黑的脸和一双皴裂的大手,都是和泥土打交道的,都是一副诚恳、厚道、勤勉的“老黄牛”形象。 在戴南、张郭采访,你就会得出另一番结论:这里的村官,不仅仅是村官,还是老板,是股东,是能人。他们懂经济,善经营,都是工业经济上的行家里手,不仅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更懂得该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永丰村的党支部书记翟培成一看就是个精明人。过去,他就是原兴化不锈钢筛管厂的厂长,现在,他又是兴化金达软管厂的股东。村里的有些私营业主,遇见吃不准的事儿,都喜欢找他合计合计。宏云不锈钢制品厂厂长刘庆云,不仅请他征地、融资,还请他帮助跑项目。刘庆云的厂子占地6亩,年销售2000万元,现在,他又要征地20亩,扩大再生产。 永丰村“两委”有12人,没有一个手上没有厂子或者股份。村里有61名党员,其中14个兴办了私营企业,4人外出经商,5人搞三产和运输。而这样的情况,在戴南、张郭很普遍。董北村“两委”成员都是兴龙公司的股东,东陈村党总支书记何向阳拥有一家不锈钢填料厂,北姜村村委会主任姚文松开了一家酒店,蒋庄村的党总支书记朱德余更是一人打理了两个厂。 这些能人不仅自己带头创业致富,也影响和带动了全村人的价值取向,真的是“带头富,带领富”。村级经济,就是富民经济 村级经济是农民家门口的经济,村级经济发展了,受益**多的就是农民。 戴南、张郭的农民有多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多少?外人是很难打听到的。在这一带,村干部们都微笑着用“藏富于民”来回答你的提问。 但有些事,可以让你窥斑见豹。早在1998年,董北村农民就一次性购买了近百辆富康轿车,成为苏中苏北地区**个轿车村。而蒋庄村不过600多户人家,却有500多栋别墅,银行每年可以从这个村吸储2亿元。 只有一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见诸于文字的。这就是永丰村,数字是10006元。而据知情人介绍,有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不会低于这个数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增长,完全得益于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一带,广袤的农田已经变成了连片的厂房,大批的农民已经“洗脚”上岸,变成了产业工人、股东或者老板。而工业用地的收益和农业用地的收益是没法比的,用戴南镇东北片片长祝为尧的话说:“现在每征用掉一亩地,就会换来16亩地的收入。” 谁都知道,农民增收难。现在提起农民增收,就会想到劳务输出,这的确是一条**为重要的途径。但戴南、张郭的实践也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在广袤的农村,在家门口,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样有着广阔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