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制稀土出口看陶业反倾销的双面性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岸价钱为2.218亿美元,相当于每吨12万1933美元。
中投顾问提醒这一价钱几乎是一年前价钱的9倍。相对于这个令部分群体欣慰不已的成就,似乎更令人不能忘记的是入世合约中一些关于初级能源定时、定量贸易,以及这种“捆绑式”出口条例带来的资源廉价输出。
限定出口逼迫产业转型,陶业能否效仿?
伴随着稀土稀土、有色稀有金属资源在国际势力角力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我国开始重视稀土矿等能源保护,投资重稀土等矿产的民营企业力量逐步被收缴开发权,滥采、盗采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
“国家对稀土实施指令性计划,每年私企获得的稀土矿和分离指标远远‘吃不饱’。”
此时,建筑陶瓷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2012年2月7日,印尼反倾销委员会刚刚发布中国陶瓷餐具产品反倾销调查终裁前披露,拟对上述产品征收87%的反倾销税。时隔不到两周,2月16日,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网站上发布《关于欧盟对我国陶瓷厨餐具开始反倾销调查的通知》,欧盟委员会发布立案公告开始对中国的陶瓷厨餐具进行反倾销调查。有业内人士随即表示这是欧盟去年对建我国陶业重拳猛击的延伸。
自稀缺资源开采指标这个“口袋”被捏紧之后,原本的聚集于此的民营企业开始沿着这条产业链向两端分流。这一强制性政治干预在国内外均引起连锁效应:原国内开采企业除少数沉到底层继续合作矿产产权外,多向上游攀爬进入提炼、深加工环节,也有私企开始外流海外寻求开采技术合作;而海外对此类资源存在大量缺口的国家如消费方日本、韩国以及储备方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国际政界谴责、施压的同时走向自我开采和其他能源渠道求索。
这些转型升级的国内稀有矿产提炼、初加工企业暂无法细致调查。但据福建长乐人小陈称,其家族在湘西的有色金属制造企业在近几年开始资本转移,进入地产等其他行业。这一特征在有区域、群族性色彩的长乐籍企业中得到印证。
虽不比稀土矿、有色金属珍贵,但是同属有限资源的黑泥和白泥、高岭土也在承受着逐年增加的庞大消化量的掏掘,各地高纯度、适宜制陶能源土不断削减。南至茂名、梧州,西到夹江,北达淄博、内黄、鹤壁,东部有萧山以及中部当阳……建陶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损毁耕地、污染环境的消息频传。
即使不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内核的至高地位,但从环境养护和产能提高方面来说陶瓷产业的升级也势在必行。如今的形势是,环境维护责任和海外反倾销如同猛虎踞伺两旁,这双重压力也如双面轧胚机,建陶业将如何被塑身有待揭晓。
陶瓷产业能否像稀有资源产业一样“急道弯车”?
在走访某陶瓷企业总经理罗先生时,我们了解到一个一反常态的观点。
他认为反倾销的影响是大是小关键在于企业的应对心态,反倾销自2011年由欧洲起,并陆续引发各国加大对中国陶瓷企业施压力度。反倾销所导致的国际出口形势已成定局。
“如果说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反倾销是解救自身经济危机、转嫁窘境,存在不合理是情理之中,那么南亚越泰印尼、拉美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国家提起倾销调查则是因为我们一些中小企业确实存在倾销。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我举双手赞成。”
国人在竞争过程中削价挤兑已成常态,再加政府退税补助、鼓励出口,小型企业已无心塑造品牌,对生产进行升级,倾销的泥潭越陷越深。
“以中国目前发展的态势,同等价位陶业产品的定价有什么理由比泰国、越南、印度等这些国家的产品还低?中国人贱卖国土,反倾销一出现,也是对中国企业一个警钟,也能促进行业洗牌,让行业走向高端。”
国家商贸部门在陶瓷出口退税税率拟定上不分产品种类、出口对象“一刀切”并不能真正帮助这些企业转型升级、走出国门,引来的反而是重锤敲击。
如今,反倾销和环境机制倒逼两股力量汇通,陶企真正面临泰山压顶。短时间内的剔骨易风并不容易,陶瓷产业如何能像稀有资源产业一样“急道弯车”成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