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下乡”是否惠农?五大疑问引发思考
互联网 10-11-15 阅读数:
随着国家对农村市场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使得众多地板企业意识到,原先一直游离于企业营销视线之外的农村市场,如今上有国家支持,下有现实需求,必将成为地板销售渠道发展的“新蓝海”,而且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完善,一个覆盖面庞大的地板需求群体将正式浮出水面,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地板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内地板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业整体渐趋规范,但是问题也接二连三的出现,如今市场上产品同质化趋势更为严重,价格战恶性竞争不断,不少企业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希望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所以在这个时候推行“建材下乡”,对地板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目前,部分地板企业率先成为了建材下乡的试点单位,开始大踏步地迈入了巨大的农村市场。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行业的优秀代表,在针对地板下乡这个大命题上也相当慎重,纷纷就企业渠道、补贴方式以及产品特点作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
但是,地板因其类半成品的产品特点,且国家正式的细则也未出台,因此与之前大家所熟悉的“家电下乡”这样的成熟模式在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地板作为家庭装修主要材料之一,近几年随着木材资源的紧张,地板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因此,此次试点企业不低于15%的优惠幅度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但众多的地板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将自己的产品“下乡”?真正实现“惠农”与阵地扩张的双赢局面呢?未必尽然。
“建材下乡”是否惠农?五大疑问引发思考
笔者认为,企业参与“建材下乡”**要摆正心态,建材下乡的主旨是“鼓励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反而建材下乡本身倒只是一种手段,因此我们不要期望通过建材下乡在短期内就见到效益。“建材下乡”将是企业一项长期的工作,地板企业真正要将这个“惠民”工程做好,本人认为还需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无真正面向农村市场的终端?
就目前状况而言,很多地板企业的销售网络只发展了一、二线市场,显然这与实行“建材下乡”的渠道要求还存在着差距。企业要想全面进入三、四线市场,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农村市场人口密度较为分散,交通设施落后,销售网络不够完善,企业在开拓三、四线市场过程中投入的人才、财力相对较大,对企业的管理、协调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考验。所以,对于参与或正准备参与“建材下乡”的企业来说,**要在坚守一线、二线市场及房地产工程等高端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三线、四线等靠近农村消费者的渠道通路,以县级市场为发力点,深耕农村网络建设,让农民朋友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优质放心的地板,形成一套城乡结合的建材流通网络。其次,要加强企业自律,真正将三、四线市场的“下乡”工作做好做透,而不是只存在于“口号”、“形式”上,无论企业处于正常销售环境还是“建材下乡”政策实施环境都要做到以人为本、诚信经营。
如果企业都没有真正面向农村的终端,那么即使再有诚意,也无法落地,这样的“建材下乡”给农村消费者的印象就是在作秀。
二、是补贴还是正常的促销让利?
“建材下乡”推行至今,从各地的市场表现来看,“建材下乡”似乎并不只是针对三、四线市场在开展,在很多一、二线市场都能看到部分地板品牌在大张旗鼓的宣传。这种情况就会让消费者产生疑问了:如果说这个政策是专门面向农民的,那么其他市民去购买的话,是不是也享受同样的折扣?这是不是真正的建材下乡?还是打着“下乡”的幌子,其实质只是商家的一场长时间的促销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企业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针对下乡的产品确有企业补贴,并让农村消费者有直观比较;第二、下乡产品是基于促进农村建设的倾斜性政策的产物,必须进行合理的消费者对象甄别。
但实际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撬动农村市场,又不至于对即有经销商体系的利益形成太大冲击,企业往往将自己的非常规产品实行“下乡”,以补贴后较低的价格吸引农村消费者。但这种情况往往难以进行品质与价格挂钩的类比,同时建材下乡试点活动并不是政府财政的第三方补贴,而是企业以不低于15%的幅度直接让利,因此消费者容易产生“补贴”与正常促销让利概念的混淆。部分农村消费者就产生了疑问:自己买到的产品是真正得到了下乡补贴,还是企业在出厂价上提高后再进行“补贴”呢?国家推行“建材下乡” 的宗旨是“惠民”,如果农村消费者都感受不到惠从何来,那么这样的活动又有什么社会效益呢?所以,建材下乡的补贴必须贴在明处,单纯依赖于企业自律和真诚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某种形式清晰准确的予以表达出来,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企业开展建材下乡,取得外部的公信力是必须的。目前,“建材下乡”没有政府的主导,作为企业自发的行为,要想顺利开展下去,面临的困难确实不少。仅仅通过企业让利,也不是长久之计,消费者也易趋于麻木。鉴于当前处于政府细则出台前的过渡状态,是否可以通过引入地方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公证机关,或者社区等组织进行消费者身份的甄别及“补贴”的审核,以建立第三方监督下的体外补贴,让地板补贴落实与否能够得到机构的监督,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