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战略规划对陶瓷行业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 10-11-09 阅读数:
五、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以9.5%的发展速度增长,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隐患。一方面,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据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透露,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每年,中国都不断地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据媒体报道,世界上10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国就占了5个。空气污染也早已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主要问题。由于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中国的GDP为此损失了8-15%。那还没有包括健康问题的损失,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北京有70-80%的癌症其病因与环境污染有关,肺癌已成了中国人的头号杀手。
陶瓷行业是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的行业,报废垃圾处理和从业人员职业病治理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难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过去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如果要解决制造企业的污染问题,**是要打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让企业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好的办法是对各地的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使其摆脱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管制和工作干扰。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中国未来将出现“七大经济区”
国家战略成就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从目前中国的轻工产业分布的情况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近几年来,广东珠三角和华东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各种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断被削弱。据统计,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企业用工、厂房租金、原材料采购成本、货物运输等成本平均比内地也都要高30%以上。因此,2008年广东省就开始大面积实施产业转移政策,由于政府对产业转移的问题估计不足,加上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地方政府又缺乏产业管理经验,服务能力差,从而导致被转移企业大量死亡。
沿海地区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否则,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就比不上越南和印度等国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将会越拉越大,国家要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据有关权威专家分析,在未来的10年内,国内将会形成七大经济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湖南、湖北及河南等省一部分的江汉平原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包括西南部分省的成渝经济区;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经济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南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的海西经济区。早在20多年前,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一文中就提出了六大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只是邓小平等国家高层领导认为当时的时机不够成熟而已,希望让“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待时机成熟后再考虑规划其他四大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