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铁矿石价格体系的乱象说明了什么?
互联网 10-09-27 阅读数:
全球钢铁业格局的如此变化埋下了铁矿石年度定价体系瓦解的种子。中国铁矿石市场与欧美**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存在两个市场,即协议矿市场与现货矿市场。在2004年以前,铁矿石现货交易虽存在,但规模小,而且价格低于长协价;而在2004年之后,现货市场规模逐渐膨胀,到2009年交易量已超过3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60%,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逐步凸显。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铁矿石现货价格一落千丈,远远低于当年的协议价格,大量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千方百计拖延进口长协矿,转而购买价格更低的现货矿,国内钢厂与三大矿山之间的矛盾逐渐开始显性化。
同年,力拓也打破了“**价-跟随”的惯例,在淡水河谷谈定**价后,争取到了更大的涨幅。2010年,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谈判双方僵持不下,近几年来积累的问题终于集中爆发,持续了近30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瓦解,三大矿山也就铁矿石定价“长协改短约”形成统一战线,可以说,铁矿石定价机制转变的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新的全球钢铁业格局需要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与之相匹配。
铁矿石价格体系呈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横向原因)决定价格**根本的因素还是供求关系,而全球铁矿石市场供求格局的不均衡,注定了其价格体系不可能像原油类大宗商品一样处于完全竞争的态势。供给方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三大矿山对铁矿石价格具有较强的操控权,而需求方的相对分散决定了其弱势地位。从供给方来看,2009年全球铁矿石产量达到22.13亿吨(湿吨,原矿),其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分别占比16%、10%、7%,扣除中国生产的8.8亿吨原矿(基本在国内消化,出口很少),还剩余13.33亿吨,这其中三大矿山占比超过50%,可见三大矿山在产量上占有**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