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结构难道“不低碳”
互联网 10-09-14 阅读数: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中国官方非常重视本国的企业生产是否能达到“低碳”和“环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 **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1/3以上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要实现节能50%; 第二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的建筑总能耗达到节能65%的目标。 可是当下的钢结构企业因为自身的发展局限,远远达不到“低碳”的标准。甚至由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反而增加了国民经济有序发展的负担。也因为企业的扩张方式过于频繁,影响到了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内钢构企业只能这样“不低碳”式发展。 部分钢构企业的营销策略使产品存在性价比缺陷 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只是表现在钢构企业量的增多,全国各地的钢构企业数量分布极其不均匀,产品的供应量也得不到合适的调整。往往在A地区的竞争激烈,供大于求,“价格战”持续不断;而B地区供不应求,B地的客户往A地靠拢。国内同样钢结构产品的价格混乱,同时耗费了大量能源。 有的企业仅仅在规模上开展竞争,而不在工程技术上花精力。有些企业更像是空壳,做出来的钢结构建筑差强人意,这给客户和企业都会带来伤害。在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没有客户会和技术不过关的企业合作。而且耗费了大量资金和钢材却不能产生长期的效用。 “公关”对于一家钢构企业来说,确实必不可少。但是偏偏部分企业认为只要有“关系”,凡事都好办,把经营企业看成是和政府搞“关系”,却不注重企业的品牌与质量。企业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发挥到实处,使得企业存在各种隐患。 很多企业认为这个行业利润高、市场大,投资进入后却发现找不到核心竞争力。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采取价格战。在初期,价格战成为屡试不爽的武器。但随着价格战的升级,低价已经不是简单的看低利润,而只不过是抢接工程的一种手段。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这些小企业已经满足“一锤子买卖”的状况,这种恶性竞争、靠低价揽工程的现状,结果造成质量无保证、安全无保障、行业不规范。这种“得不偿失”商业行为只能导致“低性价比”。 盲目扩张,影响当地生态环境,钢构企业变成“不低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