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产业在危机中的思考
互联网 10-08-19 阅读数:
小众化时代与规模效益
当我国人均GDP达3300美元,向小康社会过渡之时,小众化时代已悄悄来临,人们需求已经从主要为基本需求向价值取向各异的多元化需求逐步转变。曾经以“让产品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流出来”为口号的松下,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处于步履维艰的状态,因为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一种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对陶瓷行业来说,同样如此,大规模生产是以失去个性为前提的,本来诺大的一个市场,每个市场都有足够大的空间,但由于我们在小农经济时代养成的“过去导向”的思维,看到别人做什么成功了,我们就去做什么,其结果是大部分企业都拥挤在一个主流市场中,你做大理石成功了,我也去做,你做铂金砖成功了,我立即模仿,这样必然造成产品结构失衡,把什么都做烂了。
在这次危机中,一批敢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就比较小,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长处,如果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长处,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能找到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利基市场”,那就能满足市场中需求各异的群体要求,例如,不少做手工艺术砖的或者产品性价比较高的企业,在危机中就活得比较滋润,可以说发挥优势有利于抗风险。
品牌就是竞争力
在这次危机中,我们注意到了一批**品牌受到的冲击就不大,即使在内地欠发达地区销售情况都比较好,尽管它们的价格要高于一般产品,因为在这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除非是行家,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可以相信的就是一些**度高的品牌,因为他们的公信力比较高,品质和服务都比较可信。以马可波罗为例,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仿古砖的老大,因此,即使在内地市场,它的砖仍然比较好销,不仅是仿古砖好销,而且抛光砖和瓷片也都好销,这就是光环效应,因为这些名牌已进入了消费者的心智之中。在内地和三、四线市场,这些品牌企业还推出了一些低端产品,这些大品牌的低端产品,就非常受消费者的青睐,既有面子,又有实惠,被人们嬉称为“高端的实用主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