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蓬勃发展 企业与产区矛盾却日益加剧
陶城报 10-07-19 阅读数:
目前建陶企业正走在历史的分岔口,鱼目混珠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无论品牌经营还是产品经营、成本经营,各个企业都开始朝着自己选定的不同方向走。以生产线和生产模式的变化为例,追求低成本的会将窑炉越做越长,单线产量越来越大;而做高档品牌的企业,会将窑炉做的越来越好,生产线的配置越来越灵活而方便转产。目前区域性品牌和全国性品牌的分野也更加清晰,一般来说,全国性品牌的企业采取的是全面扩张战略,在各地布点,全国销售;区域性品牌则选择本地生产、本地销售。随着竞争的加剧,品牌经营的难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建陶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初简单的要求产品花色是否美观,到注重整体空间配套是否合意,并**终走向建陶产品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是否契合。
通过**近一轮的扩张,陶瓷企业也应吸取经验与教训,毕竟陶瓷企业的迁移成本很高,对产区的选择尤须谨慎。**是不能贪图优惠的招商政策而因小失大,建设一个建陶工厂,基础设施的投入非常大,而且大量的设备在安装之后是很难整体搬迁的。因此,虽然各产区都说提供优惠的地价等,但相对陶瓷企业的总投资而言,地价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而大量的设备如窑炉、搅拌池等,安装后如果迁移就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
此外,陶瓷产区对陶瓷企业的承诺和优惠政策应该言出必行,并要担负起持续优化经营环境的责任,形成产业配套,切莫采取“钓鱼”的方式,引入陶企之后就“关门打狗”。同时,陶瓷企业也更承担起相应的环保职责,并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不仅能相对减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还能提高纳税额度,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可谓皆大欢喜。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产区是大家庭,陶瓷企业是家庭中的一员,在现有的环境下,必须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纳入战略思考并付诸实施,惟其如此,产区和陶瓷企业才能够携手共进、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