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数中国涂料行业的“**”怪状
中国营销传播网 10-05-10 阅读数:
“商家不作为”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缺乏信任机制,另一方面是眼前的利益作怪。有一些商家原本是铁了心好好干的,但看到做了5年的二哥被其它厂家说开就开了,于是阴影笼罩还是今朝有钱今朝赚吧。“我们辛辛苦苦做品牌,**后品牌还是你厂家的,哪天你们厂家不高兴了,说撤就撤了我,我凭什么掏钱出力替你厂家做品牌?”正是因为这种顾虑,再加上生意场上有着太多的利益诱惑,因此许多商家左手向市场要钱时也把右手伸向了厂家,左眼盯着消费者右眼瞄着厂家,结果网络基础不牢固、技术服务很生疏、经营管理抓不住。
第七怪:真不敌仿真
借鉴是一种智慧,单纯模仿就是愚蠢。中国涂料企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要想强大必须突破超越自己。涂料行业的造假、仿冒、仿真随处可见,就民族涂料企业振兴自强的角度来说,仿真产品有时比假冒产品更可恶!假冒产品虽具有欺骗性和扰乱性,但它往往曲径通幽处,断不敢明目张胆地招摇过市。仿真产品则不一样,它是披着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蒙蔽消费者。什么叫仿真产品?比如“多乐士五合一”覆盖裂纹的弹性功能,本是货真价实的,但市场上成百上千种五合一乳胶漆,虽也说覆盖裂纹,但足有一半以上的五合一乳胶漆根本不具备弹性功能,这就是仿真产品。为什么企业做起仿真产品来乐此不疲?原因很简单,低成本高效应!漆膜弹性是乳液和树脂的功劳,这两种成份含量越多则漆膜弹性相对较强产品成本也相对较高,许多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能多增加一点乳液和树脂就算是良心发现了――反正消费者又不懂,质量监察也不会这么深入,民不告官司不究,相安无事呗――企业仍然靠仿真产品赚取高额利润,世界依旧太平,有限的几种不满声,很快被热闹非凡的行业模仿秀吞噬了。
在当前鱼龙混杂的涂料行业中,与假冒盛行相提并论的就是仿真现象了,从产品名称抄袭到产品特点抄袭再到包装形象抄袭,中外品牌、大小企业、真假博士都乐此不疲,立邦多乐士从“三合一”、“五合一”之战升级到“全效合一”、“金装全效”之争,嘉宝莉和神洲从“意大利聚酯王”之争蔓延到华润和华隆的“色漆革命”,从高科力和星冠的“纳米涂料”到神洲和美涂士的“纳米硫”、“纳米银”,从中华制漆和嘉乐士的“负离子涂料”到欧龙和长春藤的“无苯”“脱苯”演变,从华润和立邦的“抗污”概念推广到嘉宝莉和美涂士的“无毒固化剂”宣传,从紫荆花的“漆艺坊”到多乐士的“调色流动车”,从富亚喝涂料到福乐阁闻涂料再到鳄鱼和摩天的人体彩绘……涂料企业近几年被这些优秀品牌搅动的是空前的热闹。
不管这些企业如何折腾,它们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确确实实为捍卫自己的概念和特色出过力烧过钱。但于此同时,还有数不清的投机型厂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别人的优秀成果拿过来就用,于是就出现了更为庞大的仿真产品、仿真概念和仿真形象。记得2000年行业普遍推广“电脑调色系统”时,美涂士的形象设计在当时成为许多厂家临摹的对象,其中有一厂家在扫描美涂士资料上的电脑调色系统图片时,居然将人家贴在调色机上的商标一并留在了本企业的宣传画册上,一时传为笑谈。实际上,行业的这种仿真潮一方面让**品牌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则使更多的企业有了更强烈的依赖性和寄生性,就这样,一只老鼠带坏了一锅汤,整个行业的自我超越则被无限期的的推延――这就是行业的第七怪:真敌不过仿真。
第八怪:虚多于实
与“真敌不过仿真”不同,“虚多于实”仅针对涂料企业而言。涂料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点虚的以搪塞视听达到某个目的也无可厚非,但怪就怪在这个行业务虚成风。涂料企业的务虚有三大类,**类是“光打雷不下雨”式的虚,表现形式有:厂家广告投放的承诺落实不了、商家销售返利广告返利的规定兑现不了、质量赔偿的争论解决不了、品牌建设的游戏规则执行不了。第二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式的虚,表现形式有:领导闭门造车制定的方案贯彻不下去、小厂生吞活剥从大厂搬来的经验好看不中用、过于追求利润而丢了市场或过于夸大市场占有而无利润可图。第三类是“装模作样擦边球”式的虚,比如中山有一个年销量不足1000万元的小厂,花了3万块钱在中央电视台D类频道E级时间段做了一期两分钟的专题,结果两年来只要是有其品牌宣传出现的地方总不忘醒目地标注“央视上榜品牌”;再比如,江苏曾有一家企业阴差阳错地获得了“国家**产品”荣誉,可能该企业有OEM业务的缘故吧,反正一下子又从该企业派生出另外两个“国家**产品”;再比如,有多家**企业因擅自将“国家**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的宣传范围由建筑涂料扩大到油性漆而受到了工商部门的查处,连声名显赫的企业尚且如此,何况不入流的企业乎?总之,涂料行业的这种虚里巴叽的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了,不知这种“虚多于实”的怪现象还能存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