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力 橱柜企业出口转内销有大学问
互联网 10-05-04 阅读数:
橱柜五金外销型企业如何转战内需市场,并不像一些商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出口转内销”要从生产导向到营销导向的转变,是重新拓展一个全新市场的过程。由于外、内销的经营运作过程存在巨大的差别,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考验。正如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所言:“外贸企业转内需市场,如果凭借‘短期之勇’那就意味着已经失败了一大半,因为内需市场远比他们过去做外贸的商业游戏更为复杂。”
“出口转内销”企业如何改变惯有思维?如何调整产品结构?如何构建市场渠道,打造自主品牌?如何掌控游戏规则?这都是“出口转内销”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转内需市场,必须理清五大关系
笔者认为,橱柜企业“出口转内销”要想成功撬开内需市场,必须理清以下关系。
1.生产导向与营销导向的战略转变。改变从产品生产赚取“利润差价”的经营思路,向打造自主品牌、获得产品和企业长久利益的经营理念转变。
2.大企业与小品牌的市场定位关系。切忌盲目开拓市场,必须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市场定位也要“量体裁衣”。盲目铺网,求大求全,很难精耕细作,得不偿失。
3.贸易型思维与品牌型思维的策略关系。由于外销市场与内销市场运作的迥异,因此,外销企业在转战内需市场时,往往套用外销市场的经营策略,比如简单地把全国市场分解成若干个大区域,这种粗放形的渠道管理是很多外贸企业的通病。这往往导致外销企业在内需市场上“水土不服”。所以,要想在内需市场运作游刃有余,必须要进行渠道创新和终端创新。
4.生产、加工与研发、营销的关系。外贸运作模式的特点,令多数外贸企业将资源集中在生产和制造等到方面,而在研发和销售环节往往是其短板,而这恰恰是内需市场的重头戏。所以,“出口转内销”的企业要想立足国内市场,必须处理好这种关系。
5.外向型人才与内需人才的定位关系。由于外销与内销市场运作有别,所以,二者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必须要调整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培育内销型人才。
规避风险:勿忽视五个问题
对于转战内需市场的橱柜企业而言,如何开拓国内市场是首要问题。开拓国内市场,降低风险**重要。笔者认为,规避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新认识国内市场。外销型企业**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国内市场的认识不够,甚至不够重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既然在外销市场已经取得了成功,那么,“拿下”国内市场自然不成问题?事实上,国际市场认可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未必“吃香”。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欧洲市场对服装款式的要求比较稳定,同一款式的服装,企业往往能出口10万件。但在国内市场,同一款式的服装只能卖出七八千件,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外销企业必须要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才能打开国内市场。
2.精耕细作,夯实根基。外销型企业往往将市场开发交给代理商或者国外合作伙伴,企业只管制造、供货,赚取生产利润。转战内需市场,情况完全改变了,从订单执行型企业转变成了市场导向型企业;从单一的制造功能型企业,转变成了兼备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的多功能型企业;从成本管理型企业转变成了价值管理型企业。这些改变,使企业要想盈利,就必须具有培养和开发市场的能力。由于国内市场情况复杂,所以,在开拓时必须精耕细作,夯实根基,比如可先开拓、经营好区域市场,再实施扩张、铺网。
3.谋长远发展,放弃短线思维。大部分外销型企业运作模式,一般是“接了订单才生产,做一单是一单”。但是,内需市场的培育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操作模式不适合国内市场。目前,“出口转内销”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多数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崛起的企业,对内需市场的培育时间较长。所以,转战内需市场,必须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放弃“短线思维”。
目前,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一。北京奥运会之后,众多跨国企业纷纷扩大营销队伍,并且实施渠道下沉。此举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所以,转战内需市场的外销型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立足市场是不现实的。
4.以人为本,重新整合人才资源。就人才的结构与合理性方面,内销型企业普遍要好于外销型企业。由于市场运作模式不同,所以外销型企业往往对人才不够重视,能减则减,以节约成本为目标。因此,开拓国内市场,必须要敢于在人力资源上投入,整合、扩充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市场和营销方面的人才配备,并提升战略和投资管理的能力。
5.产品经营转品牌经营。外销型企业原来所处的产业层次较低,赚钱相对容易。但要在国内市场经营,仅仅停留在订单制造这样低层次的水平是行不通的,必须从产品经营转品牌营销,走品牌发展之路。
创建品牌:“要做对事情”
外销型企业打开内需市场不易,创建品牌就更难。笔者认为,创建品牌应注意以下两点。
1.品牌的根本是产品。**,企业必须要解决认知上的问题,即品牌的根本是什么?品牌的根本是产品。没有产品的品牌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创建品牌,必须对产品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