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各场馆建设由企业直接赞助让建材市场扩展到了全球
南方周末 10-04-08 阅读数:
“一切都要**好的”
做一个叫“德国”的品牌,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
对参展的国家来说,这一次的世博经费,可以看做是对中国13亿人口的广告费。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所有国家都宣称这是它们参与世博会历史以来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大的一次。
为了存在仅仅184天的世博会,各国似乎都下了“血本”,打造以自己国家名字命名的品牌。
西班牙称其投入5500万欧元,相当于5.5元亿人民币(西班牙场馆面积7000平方米,这样的造价可以打造两个同样面积的五星级酒店);德国 5000万欧元,英国2000万英镑,而沙特馆以6100平元米、10亿元人民币的造价推出了一艘沙漠中的“月亮船”,他们还称上限不封顶。
当沙特馆建筑经理瑞斯(BandarRaies)被问起为何要花费重金,打造一个**后会拆掉的世博馆?瑞斯则拿起新闻稿念道:“这是沙特阿拉伯,要送给中国人民的友好礼物。”
“一切都要**好的。”意大利馆馆长安力图(ErnestoMiraglia)看着记者说,“你知道Thebestofthebest从来不便宜。我们试图让这次参展成为**棒的一次。”
英国政府发言人则明确表示:“在这个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承受不起错过上海世博会。我们的参与是一种投资,将帮助英国获得真正的利益,从商品和服务的双边贸易来看。”
与财力上的大投入相对应的是人力的投入,参展各国都拿出**大的力气来亲近中国游客,在世博园区内,你能够见到很多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引导员。
德国馆派出了450人的队伍,他们被称为文化大使,还有虚拟的中文名字“德国小伙严思和中国姑娘燕燕”。
这群从德国各地招募的年轻人对中国游客露出友善的微笑,一开口就能拉近和中国游客的距离。“你看,我们并不遥远。”德国馆总代表、德国经济技术部迪特马尔·舒米茨(DietmarSchmitz)微笑着说。
各种主题的活动,将在这些大使们的精心组织下展开。
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中国区经理芮济圣(ChristopherWright)说,“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看,英国那个“刺猬”
英国是什么形象?没有大笨钟,没有女王,英国人想让中国看到一个新颖、大胆的创新国度。工人们管那叫“刺猬”
在世博园区,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时间向参观者传递着各个国家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诉求。而那些在建筑上惹人注目的国家,更是希望藉此能重新定义中国人眼中的自己。
**惹人注意的当属英国馆了。当记者在园区内向布展工人询问英国馆在哪里时,很多工人异口同声地说,就是那个“刺猬”。
事实上,英国馆的名字叫蒲公英,看起来正如一棵迎风舒展的蒲公英。中间是六层楼高的球体型称之为“种子”圣殿,外面60000根细细的透明棒子延展出去,随风抖动。“这个(馆的)设计会挑战中国人对英国的传统概念。这个英国馆不会展示传统的英国元素例如大本钟。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将把英国打造成创新国度和创意行业的**者。”英国馆负责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