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中国价格”已几无可能实现
互联网 10-01-21 阅读数:
对于众多钢企来说,现在面对的是一幕鲜活的“囚徒困境”游戏。
由于铁矿石长协资源紧张,宝钢、武钢、河北钢铁集团等企业均派高层前往三大矿商“要资源”,同时“修复关系”,这些前往矿山“示好”的钢企,大多为国内主流大型钢企,以及中方铁矿石谈判组成员企业。
这是铁矿石交易市场整肃半年来,**戏剧性的一幕:国内钢企们对于统一与三大矿商谈判似乎失去了耐心。如此的迫不及待,也让这个全球铁矿石需求占一半以上的市场,再次失去定价权。
中国钢企向三大矿商“示好”是墨尔本还是新加坡?
2010年铁矿石谈判大幕开启,中国钢企的代表或许只能在上述两个地点之一,与三大矿商的代表进行谈判。谈判地点的设置,清楚的反映了市场卖方双方的力量均衡点在向哪里漂移。
河北钢铁集团人士表示,由于去年铁矿石谈判闹得很僵,钢厂正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去年签的长协量很谨慎,导致现在长协指标早已用完,不得不高价进口更多现货矿。
2009年现货矿价格远低于长协矿,中国钢企集体未完全执行长协合同,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由于2009年中方也没有与三大矿商谈定正式长协合同,使得后者“有充足理由减少长协矿供应量”。
他担心,三大矿商将以减少低价长协矿量进行“报复”,公司已经派高层前往主要关系矿商,修复关系。
澳洲第三大矿山FMG创始人安德鲁?弗里斯特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有充足理由来要求“中国价格”,但中国缺少执行的控制权。
“中国价格”已几无可能实现
中方谈判的不利局面一开始就已形成,“中国价格”或成一纸空言。
2009年,中钢协提出铁矿石谈判要形成“中国价格”,即中国与三大矿山每年单独定价。理由是:中国铁矿石海运量占全球需求一半以上。随后中方提出的策略是不会跟随其他国家的价格,也不要求其他国家跟随“中国价格”。
彼时市场的力量均衡点正朝着有力于中方的方向移动。三大矿商均在2008年的基础上降价33%。当时中方提出要降价40%,也就是回到2007年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