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经营模式多元化思考 究竟机会还是陷阱?
互联网 10-01-07 阅读数:
二、为什么多元化?不为利润为规模!
1、圣象多元化,大亚集团的业绩压力和产业链延伸。
熟悉中国地板行业的人士都知道圣象的母公司大亚科技是深交所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910),大亚科技生产的大亚板材在业内无人不知,包括圣象地板和皇朝家私、曲美家具、红苹果家具、科宝博洛尼等近100家**品牌都是其板材用户。
大亚的板材在国内面临同时上市公司的吉林森工和四川升达等板材企业的激烈竞争(国内几家基材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使用股市圈来的钱或者银行贷款,进行了疯狂的工厂建设和产能扩张。板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如何突围?是身兼大亚和圣象总裁的翁少斌面临的难题。如果不多元化,大亚的板材产能如何释放,如何确保大亚集团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如果多元化,或许翁总自己也知道:圣象的品牌虽强,但是做其他家居产品未必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翁总手下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况!新招募的管理层能否适应圣象和大亚比较封闭守旧的文化是个严峻考验。
2、圣象多元化的机会和陷阱分析:
——机会:
(1)圣象的优势在于以更低的价格拿到板材(或者以市场价格拿到板材,将利润留给板材工厂),借助全国2500多家专卖店网络和经销商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将产品铺向终端。
(2)身兼大亚和圣象总裁的翁少斌经过1年多的努力,2个系统的磨合可能会比之前改观。
(3)圣象品牌在某些省份具有很强影响力且大区总经理能力很强(如四川分公司总经理:朱玲英),可以很好的拓展新增品类。
(4)圣象早在7年前推出的壁纸和盛世年轮美式家具在中国壁纸行业和家俱行业都处于小弟的位置,现实是残酷的。但是,我们发现壁纸和盛世年轮家俱与圣象的产业链布局并不匹配(与大亚的板材优势并不相容),所以“失败”。“失败”的经历或许会使圣象本轮的多元化更加成熟,多了几分胜算。
(5)圣象渠道网络建设在行业内是**的,但是专卖店不可能一直开下去,毕竟中国只有2000多个县市城市。原有经销商在销量达到一定瓶颈但是又有闲置资金时,多元化产品的适时推出可以增加一些营业额(但是未必能赚钱)。
——陷阱:
(1)从规模化的地板到定制式的板式家具,操作模式不熟悉,安装工人与地板工人不能共享,而且板式家具经过15年来的发展,利润已经很低。
(2)圣象市场品牌部门人力不足以支持:门类和板式家具业务的拓展。新增品类推广实际还是各自为政,不能分享圣象品牌经验。
(3)圣象在地板领域战线本来就比较长,实木地板、新实木地板、强化地板都面临着行业内其他品牌的激烈竞争,无力分散资源投入新的战场。新的门类和家具领域分散圣象的资金方向和注意力。
(4)品牌延伸障碍。圣象地板得到大众认可,但是圣象木门和板式家具未必会得到大众认可。因为,圣象赖以生存的高毛利策略下,地板价格不会走中低价路线。而走中高端价位又面临着行业专家品牌和区域性强势品牌的竞争,圣象没有优势(质量、价格、服务)。
以上几点分析,圣象管理层一定是知道的,但是“做大规模”是**高准则的情况下,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味道了。
(二)大自然多元化,上市的压力和创富的冲动。
大自然是行业内比较**的企业,07-09年大手笔不断。08年引入摩根斯丹利1亿元美金的注资后即扩大产品线并加速渠道扩张,发展速度业内罕见。但是,风投是需要回报的,回报的方式就是大自然上市,否则大自然佘总可能会股权旁落。大家知道,蒙牛的牛根生也是接受了摩根的注资,**后不得不将股权卖给中粮集团的宁高宁,以免控制权旁落外家。
08年以来的产品线扩张和网络建设似乎也给了大自然底气,前面提到09年大自然实木地板预计销量300万平米、强化地板800万平米、实木复合地板200万平米,算下来营业收入也就15亿元左右(落后于已经上市的大亚、金林森工、升达等)。这样的规模上市以后也是小盘股,概念上也不是“中国地板**股”卖不上好价钱。相信这才是大自然夜路狂奔的真正原因。
但是,如前所述。大自然如此狂奔面临太多风险,地板新品类在新区域的地位未稳之际,却积极涉足地板以外领域,并且新的领域除了在渠道上可以分享大自然地板资源以外,其他并不能借助大自然在木材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产业链上也没有互补。所以,前景堪忧,大家知道品牌和网络远胜大自然的白酒**品牌“茅台”,从白酒进军啤酒和红酒以后,在新的品类中也是亏的一塌糊涂。
所以,建议大自然还是专心把08年建立起来的庞大专卖店网络维护好,把工厂产能和产品质量真正提高。凭借这么一张庞大的销售网络和丰富的地板产品线,只要没有重大决策失误,地板行业大自然还是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