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建议:中国宜及早规划低碳发展之路
互联网 09-12-22 阅读数:
宜周密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张坤民等专家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两个关键:一是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二是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当前中国正处在环境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利用后发优势,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基于国情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具体包括:
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因地制宜地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增长率,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
三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保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缓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争取使中国的碳排放在2030年至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宜确立需要重点关注的优先领域:一是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和强化能效达标管理和能效监管;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技术创新,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碳锁定”;三是优先部署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探索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五是研究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六是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