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石雕石材业发展情况简述
互联网 09-12-16 阅读数:
4、打造品牌,推动产业升级、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坚持创名牌与开展认证工作双管齐下,增强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惠安石雕企业界的共同心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加入WTO后的新挑战,产品质量是关键。县石材同业公会在指导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工作中,强调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抓紧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已有58家石雕企业通过IS09000系列国际质量认证,60多家企业申请IS09000认证工作正在确认中。明磊石材、三利源磨具获省名牌产品称号,依托品牌提升经济质量。落实鼓励创名牌和开展认证工作的政策措施,对通过ISO族认证的企业奖励3万元,对获得**商标、**商标(或省部优产品)、**的企业,分别奖励4万元、8万元和50万元,调动企业创名牌积极性。目前惠安县正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报惠安石雕地理标志。
5、开拓市场,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力度。一是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经贸活动,出台鼓励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办事处和营销机构给予6000-12000元不等的经济补贴,千方百计扩大市场份额。全县1185家石雕企业中,在各省、市设立办事处、经销点的有800家,大明石材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20多个办事处,全县已有182家石雕石材企业建立企业网站。392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手段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往来,564家企业运用区域网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管理。惠安协兴石制品有限公司注册美国阿里巴巴网站,该公司的网络客户订单每年均在50万美元以上。福建惠安五峰铭传工艺厂通过网络营销,80%的产品销往英国,电子商务为规模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传媒宣传,提高惠安石雕品牌的国际**度。2002年以来在意大利、韩国、日本、美国等专业性权威刊物宣传惠安石雕石材,提高惠安石雕品牌国际效应。三是加快市场载体建设。根据惠安县石雕石材产业特色,1995年以来,加快石雕石材市场建设步伐,加大对惠安至洛阳国道324线的投入,建设15公里长的洛阳石雕产品一条街:在山霞、螺阳建立方料市场,与全国各地矿山建立长期供需合作原料基地。2001年建立的惠安石雕石材专业市场——中国雕艺城,占地108亩,计划投资9800万元,首期工程用地52亩,建筑面积27931㎡。是全省**专业市场之一。为展示宣传惠安石雕产品,县政府每年从财政拨出800万元作为办展专项经费,为企业在境内外参展承担运输、展位和广告费用。1996年举办了中国惠安石文化节,2000年以来举办了五届国际石雕石材展示会和三届中国雕艺大赛,有30多个国家、地区的客商4253位客商莅临贸易洽淡,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共签约石材贸易6、85亿美元,效果显著,展示会已成为提高惠安石雕工艺**度的重要窗口。2003年9月开幕的第四届中国石雕石材国际展示会,县政府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设一条32公里长的石雕景观大道,大道两侧摆放高度2、5m以上的石雕精品600余件,充分展示了惠安石雕巧夺天工的神韵。
6、依靠科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发挥县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的作用,集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为一体,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好县科技进步顾问团的作用,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一是发挥科技项目的**作用。开展系列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镜面板材”、“花岗石磨头”、“稀土抛光块”、“YJ-1800园盘锯石机”等一批新产品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仿古建筑雕刻品、日常生活用石材雕刻品及具有欧美艺术风格的城市园林石制品,深受国内外用户的喜爱。二是组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由三利源磨具制造有限公司、三利源磨具厂、华侨大学超硬工具研究所联合创办“中国石材磨料磨具研究开发中心”,面向全国进行磨料磨具科学研究、开发和服务。中心研制成功的“稀土抛光块”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重点新产品奖。惠安县石雕石材同业公会组建的“福建大众石雕石材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成为石雕产业技术进步的辐射源。三是设立培训基础。几年来,惠安县注重培训基地的建设,从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大力引导石雕石材企业,充分依托本县的教育资源,创办联办高等院校,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开设石材石雕、工艺美术等专业,培养紧缺、实用人才。惠安五中石雕职业专业学员以华光摄影学为基地,培养了一批能自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企业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振华雕塑厂与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实行厂校挂钩,几年来,学校以厂为基地,开展长期攻关协作,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四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借智生财。全县有80多家石材企业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大、福建机械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如三利源磨具制造有限公司与华侨大学合作开发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超细金刚石表面镀覆技术”、“稀土抛光块”等均已在生产上应用。五是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从人才队伍的现状、需求、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规划,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三年来,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同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生产**线通过生产实践培育成才,重视发挥能工巧匠的技术骨干作用,通过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壮大了技术人才队伍。惠安县石雕有设计、开发石雕工艺的中高级人才,更有近10万名雕刻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223匠。全县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省工艺美术大师12人,省工艺美术名人15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5人,省工艺美术师200多人。
7、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不同类型企业向不同层次的目标迈进,努力提高石雕石材企业整体水平。按照《公司法》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管理经验和技术,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导家庭式、家庭式企业改变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企业增长方式,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高管理效益。为规范行业管理,引导企业协作成立了惠安县石材同业公会,制定行业维权公约,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协调产品价格,引导企业开展协作攻关,指导产业定向和发布行业信息。同时,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整顿和规范石雕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使企业形成诚信守实、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通过行业自律、协调监督与规范管理,有力地保证了石雕市场的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8、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把石雕石材业的发展作为建设民生产品制造业基地、工业立县和工业强县的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建立工作机制,抓好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落实扶优扶强措施,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检查实行《重点企业检查工作审批制度》。遵循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要求,进一步改革审批审核制度,对涉及经济建设部门的审批制度和办事环节作大幅度压缩,促进政府服务提速。加强效能建设,建立服务大厅,开展“一站式”、“一条龙”、“一个窗口”服务;县直有关部门要开展“窗口”服务,实行五天上班七天工作制,主动为客商提供全天候服务,优化投资软环境,建立诚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