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时代 涂料产品的情感定位

互联网 09-12-10  阅读数:

定位定的不是产品,是情感

    1969年,A·里斯( Al Ries)和 J·屈特( Jack Trout)在美国营销杂志《广告时代》和《工业营销》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首次提出了定位。定位论强调由外向内看,从传播对象角度出发,是要在传播对象心目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在产品同质化,人群异质化的今天,在传播对象心目中能占得住脚的自然是情感。上一目我们提到的个性化,其实就是情感的个性化,因为当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无可挑剔的时候,情感是**能体现个性化的。谁能触动他们的情感,谁就能占据**宝贵的资源——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我们先从年龄来划分消费者,老年人的情感寄托——家中摆放着**古老的木箱子,笔者与黄先生前不久在青岛古玩市场中看到,有人专门模仿这种箱子做仿真古玩。中年人的情感寄托是什么?某款上海产的缝纫机,现在许多读者家中应该还有保存。再看看我们青年人,写字楼中的白领,他们关心什么?活力!身体的健康活力,思维的时尚活力。而如果你想跟一位中学生朋友交流,没有什么比跟他们聊一聊《海贼王》《火影忍者》更能让他们兴奋的了。那么儿童呢?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喜欢喜羊羊!

    情感就是这样被切割出来的,如果有产品跟这些消费人群都能够产生沟通,你还会为同质化苦恼吗?情感细分定位理论是黄宇君先生在对现在的市场进行全面剖析之后挥出的神来之笔,此思路可以幻化成为更多的划分方法,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思路。

情感细分定位早已经被百事可乐践行过

    情感细分定位理论是后工业社会的市场产物,然而早在上世纪,面临同质化问题的可行业却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一把,我们称之为情感细分定位理论的萌芽。

    因为同质化,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曾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斗。

    百事可乐是后起,毫无优势可言,然而,百事可乐抓住了当时美国年轻人“自觉”“奋斗”“叛逆”的心理,60年代发动了以“年轻人的百事可乐”为主题的广告攻势。1961年,百事可乐的广告语是“现在,是百事可乐为那些自觉年轻者提供服务”。1964年,百事可乐的广告语为“雀跃吧,你属于百事可乐的一代”。1967年的广告语则为“请品尝超群可乐、百事蒸蒸日上”。百事可乐的这一系列的广告,造成了社会上一种共同认识:年长者比较喜欢可口可乐,但年轻人更青睐百事可乐。而年轻人为显示自己对传统的叛逆精神,也就自然选喝百事可乐了。

    正如文章开始所讲,现在同质化的不仅仅是可乐,每一个品牌都应该为他们的拥护者提供足够的情感沟通平台,这是品牌的责任。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