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振兴规划将启 落后产能企业面临洗牌?
互联网 09-11-18 阅读数:
目前,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作为指导林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方案。《规划》提出,将在3年内重点扶持100家**林业重点**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使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保持12%左右的增速。
新规划力促林业由大转强
说到《规划》的具体内容,一组数据显得尤为突出。根据该《规划》,实施林业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将由2008年的1.44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6万亿元。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达到900亿美元以上,其中出口总额达到或超过500亿美元。林业产业就业人数由4500万人增长到5700万人。
此外,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和以生态旅游为**的林业第三产业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增加到50%和18%以上,比2008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支撑起上述“宏伟”目标的正是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状。“近些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林产品年产值超万亿元,进出口额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日前在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上表示。
事实上,我国发展林业产业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据了解,我国现有林地42亿多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湿地近6亿亩;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内容丰富,产业链条长,就业空间广。
如果说资源优势让可以称之为“地利”的话,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林权改革的突破也对此番出台产业振兴规划提供了“天时”与“人和”。
2007年,国家决定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延长一个周期,并由此将新增投资2000多亿元。在林权改革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积极推进。福建、江西、辽宁、浙江4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同时,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稳步推进。伊春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设立了发展生产专项资金,探索了森林保险制度。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此外,国有林场改革也初见成效,确定了重庆、湖南、宁夏等7个省(区、市)国有林场改革联系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国际供应量的相对减少,林业产品的价格预计将不断攀升。据了解,俄罗斯近年来持续提高原木和未加工锯材的出口关税,导致该类产品出口量快速下降。而东南亚国家原来木材出口不受限制,现在出于保护本国资源以及环保问题的考虑,林业政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了控制和限制采伐量的措施,制约了日后原木的供应量。此外,随着我国房地产目前所处的上升阶段,未来10年木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将是行业的整体趋势。
在此背景下,相比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14.94%的增速,《规划》提出的“12%”的目标显得并不耀眼。“这一数据估计的偏于保守,应该会更高。”中国林科院副院长蔡登谷认为,增速的关键要看“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预计,第三产业增长的幅度会占较大比例。数据显示,第三产业2008年产值为1059.58亿元,年均增速近30%。
淘汰落后产能林企面临洗牌
据悉,本次林业调整振兴的方向和重点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人造板等木材工业及相关产业,以人造板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将得到全面整顿,落后产品及装备基本将被淘汰。
我国的松香、竹材、竹制品、人造板、家具等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人造板产量高达9409.95万立方米。此外,我国以人造板、木地板和家具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业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几乎占欧美国家同类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世界林业产业“大国”不等于林业产业“强国”。业内人士认为,制约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森林资源支撑能力较弱,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二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贡献率不高,落后产能庞大;三是林业机械制造业水平总体落后,高端林产品加工机械主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出口林产品大部分是贴牌产品,主要是山东、江苏、河北、浙江等省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其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十分低下,不仅制约着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更难以经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