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减排 从量变到质变
互联网 09-11-11 阅读数:
与GDP能源强度一样,GDP碳强度还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和环境政策等等。从能源强度到碳强度的目标约束变化,体现了中国能源政策将面临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即从“十一五”时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今后将气候变化因素引入能源战略规划作为约束目标。
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已基本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普遍共识。随着该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难题。中国作为目前世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在新一轮哥本哈根谈判中将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尤其是来自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的能源结构相对“清洁”,低碳与节能关联比较密切。基于中国目前所处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即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增长的高能源电力需求。对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GDP碳强度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增加清洁能源,减少单位GDP煤炭消费量,这就需要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任何积极的能源和环境政策都将有助于降低碳强度,但是,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如果清洁煤技术不能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那么,降低碳强度的关键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强调的是一定的经济生产总量基础上,减少能源使用总量,其值的降低并不必然意味着碳强度的降低,由于各能源资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不尽相同,即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但如果更多、更集中地采用高排放的化石能源如煤炭,那就会带来单位GDP生产碳排放量的增加而非降低。正如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如果能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0%,相当于实现15亿吨二氧化碳减排量,这是相对于某个假定能源结构而言的,如果能源结构中的碳排放大的煤炭比例增加了,能源强度对于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就会打折扣。
显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以降低碳强度为节能减排目标意义更为深远,主要是通过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