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过剩”将终结 钢材业**新发展走势
互联网 09-11-09 阅读数:
二是期货价格由“非理性”向“理性”回归。今年,钢材价格首次与金融资本挂钩,钢材期货在预热之后立即导演了一场“非理性”价格暴涨暴跌,曾在短短2个星期内涨幅超过12%,又在之后3个星期内大跌19%,暴涨暴跌程度罕见。更有分析师预言,钢材期货将长期暴涨暴跌,市场将在实体与虚拟之间进行搏弈。然而,金融资本再疯狂也要立足基本面,钢材期货价格在9月中旬短暂盘整后,于9月下旬再次大跌,向现货价格和理性方向回归。
历数近几年钢材价格几次大起大落的历史,2005的暴涨暴跌可归结于国内钢材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的价格起落可归结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钢铁行业难以独善其身。前几次风波均出现止跌回升,钢铁企业短期“减量”或贸易商“捂货”是传统应对之策,静待价格的新一轮上涨。而2009年,因危机而产生的恐慌心理逐步消除,危机成为一种常态,市场出现了诸多有悖常理之处,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传统经验是否依然奏效,将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新竞争”:钢铁业将持续低利润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市场的剧变,也引发了国内钢材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品种上看,长材情况好于扁平材,线材和螺纹钢跌幅明显小于其他钢种,长材价格走势甚至对扁平材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从区域上看,亚洲地区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中国则明显好于全球其他国家。
在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钢铁企业的竞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一是品种之争,以长材为主的小型钢铁企业今年实现了持续盈利,开工率直线上升,而以扁平材为主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直到下半年才略有改观;二是成本之争,以现货矿为主的钢铁企业在成本上占得了先机,而以长协矿为主的钢铁企业不得不承受“去库存”的艰难历程;三是责任之争,国有大中型钢铁企业承担国家“保稳定、保发展、保民生”的重任,开工不减,而一些体制灵活的钢铁企业则开关自如,成本可有效得以控制。在全球经济漫长的复苏过程中,钢铁企业无疑会被卷入旷日持久的竞争,国内钢铁行业将呈现出更加独特的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竞争关系,能够适时调整结构、产品并适应市场的钢铁企业将成为市场的胜者,而这种竞争关系无疑将导致钢铁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的局面。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的情况下,下游工业领域钢材需求有望继续回升,钢材出口有望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苏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在国内钢铁产业投资规制政策难以落实、行业治理短期内难以收到根本成效的情况下,“新过剩”、“新价格”、“新竞争”的情况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高这两块笼罩钢铁行业的“阴霾”将长期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