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元差价背后 格力是“受害者”还是英雄
互联网 09-11-09 阅读数:
因此无论**终的结局如何,这一事件本身都超出了一家企业维权的范畴,升级为公共事件。而在法庭作出正式判决前,企业或公众就先入为主地凭经验或是潜意识就私定结论并为之展开一边倒的大肆声讨,这已经偏离了理性的思辨,成为狂热的躁动,对解决事情并无裨益。
乱局还不止于此,政府采购法中有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价格要低于市场的平均价格,所以低价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过,采购法从来没强调是**低价格者必须中标,其内核是指向综合性价比**高,价格是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因素。
而在这个事件中,舆论反复强调1700万元的竞标价格是对公共利益的**大保护,引导公众沿着“招标即是招**低价”的思维路径前进,从而形成对比其价高者的天然心理反感,这不单将使问题更为复杂化,而且将对未来政府采购形成更大的认识误区。格力在很多成功夺标的案例中,亦并非出价**低。
事实上,此番舆情汹涌,更多地体现出公众对政府采购的切盼以及个中存在问题所积压的种种情绪的集中宣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透明度不足、不时曝光的贪腐都让涉及该领域任何话题充满着张力,“格力状告广州财政局”无非充当了一个很现实的载体,无论谁胜谁败,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采购的完善有所促进,才是这场诉讼**大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