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元差价背后 格力是“受害者”还是英雄

互联网 09-11-09  阅读数:

  广州格力状告广州市财政局引致舆情汹涌

  必须承认,广州格力状告广州市财政局这个事件似乎具备了一切挑动神经的元素:参与招标初审**却终致败局,原由被描绘成“莫须有”;报价1707万元硬是给2151万元拉下了马,招标潜规则“触目惊心”;企业“冒死”单挑职能部门,民告官的故事悲情上演……紧紧地将此类元素揉捏一起,民众的情绪顿时沸腾,潜意识中对事件已下定论:必有猫腻。

  于是乎,格力一出场,两张醒目的标签早就牢牢地贴在了额头:“受害者”与“英雄”,同情与支持者众,对中标者乃至裁决者的口诛笔伐此起彼伏。从投诉到起诉,从行政复议到全民热议,格力借势做大事件影响的初衷显然超额达成。

  然而,正是在民众一片倒的呐喊中,这一事件并不重合的逻辑主线却有被混淆甚至湮没的危险。对于广州格力出局,广州市财政局的解释是程序不合规范,即有些必须要填写的带星号的内容未填或不符合招标规则要求,因此其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是次竞标。既是政府采购,关联方的格力和公众自然有对此解释存疑的权利,诉诸行动甚至告上法庭正是体现这种权利的一种方式,本无可非议。

  可惜事态并未按此基本逻辑推进,格力认定己方是被针对性地排除在外,舆论的引导焦点也放在了几个表格是否就价值400万元的争论上。格力的自信甚至自负,让公众更深信,这家参加过无数次招投标的企业不可能犯下低级错误,必是受害无疑。

  如此简单地将几个表格、几份资料等同于要财政多支付400万元,这种逻辑偷换的效果实则等同于直接误导公众的价值判断。我们当下恰恰需要率先厘清的是,招标中心是否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设定了竞标资格,格力是否确实没有符合某些条件。

  这两个问题的真相,将还原事件的本质。如果前者合规,格力确因某些原由在规定时限内漏填必要资料,出局是维护采购法严肃性的**途径;如果一开始有关方就力图以使格力出局去设定招标条件,那就是公权力的滥用,法庭不单要对此展开调查,400万元差价背后的潜规则黑幕可能性就大为增加,更应严查不贷。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