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部皇帝洞:奇石异景让人叹为观止
互联网 09-11-05 阅读数:
天赐美景!我们不由赞叹,因长年的相对封闭,这里真真正正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世外桃源。
海蚀火山龙门激浪
大约6500万年—1万年前,一股岩浆突破地壳封锁,在海南岛某处冲出地面。烈焰飞天、山呼海啸的猛烈爆发过去后,大地恢复平静,留下了多处海蚀火山遗址。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洋浦经济开发区至临高数十公里海岸上,那一片片半风化的火山岩怒烧着,火红火红,与澎湃的海水交相辉映,景色壮观慑人。
“龙门激浪”便是一个典型的海蚀火山遗址:来自峨蔓岭的渣状熔岩流到此处时,冷凝成为渣块熔岩,后经海浪不断侵蚀,造成底部岩石垮塌,只留下一个穹隆形状的熔岩穹门——龙门。穹门高30多米,宽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北风掀浪,撞于石门,鸣声如鼓,回响10余里。隔着“龙门”向海望去,大面积的黑色火山石散布海滩,不少岩石被青苔覆盖,微微泛绿。
“龙门激浪”得名于明代。据《儋县志》记载,明代黎族首领符南蛇组织黎汉灾民起义失利后,起义军余部曾守于此,“忽山忽海”,神出鬼没,同官兵周旋10多个春秋。前清拔贡陈有壮题有七绝一首:“龙门峭石势嵯峨,远望潮来卷白波。漫道艰难惊蜀道,吾乡仍有险途多。”诗中写景含情,耐人寻味。
临高的百仞滩,也是一处典型的熔岩流滩。滩中多奇岩乱石,千姿百态,远望象人头聚簇,因而又叫“百人头滩”。因多次火山喷发,熔岩流覆盖的厚度各不相同。如今,文澜江江水拐道,滩上干涸,只留巨石遍谷,颜色从黑到红,从黄到灰白。
洋浦港至峨蔓湾之间,有一块高近6米、直径约2米的石头矗立海边,当地人叫它“黑神头”。每当退潮时候,黑漆漆的石块,好象一只竖起的大拇指。这是一处海蚀火山颈,为火山锥体的一部分,常出露于火山锥中心。焦炭般的质地,纵横交错的裂痕,顶部由火山石和火山渣堆积,下部为玄武岩构造,柱上3个数米高的三层海蚀穴格外显眼。
当一切归于平静,生命又悄悄萌发。这些古老的遗存依然保持得原汁原味,因古老而醒目,因独特而张扬。
千年盐田干冲遗痕
在岛西,人与石头作斗争的痕迹并不难寻觅。也许,因为土地珍贵,人们将石头凿平变成“田”,在“田”里保留着古老有晒盐方式。
晒盐的方式简单而原始。人们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经暴晒制作成盐巴。
直到今天,洋浦的千年古盐田依然活跃着一群以晒盐为生的老盐工。这片古盐田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传说是从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盐工所造。当年,他们来到海边查看起灶制盐的地势时,无意中发现这里的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晒后,留下一片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放进口中一尝有咸味儿——这就是盐。往日“煮海为盐”的盐工们这可乐坏了,于是他们凿石为槽,用之盛放海水,再借助烈日暴晒,开创了日晒制盐的先河。
从盐田村边向海边望去,大小不一的黑石头,高低错落,十分壮观。它们的表面,都已被凿得平平整整,边上留下一两厘米高的槽沿,槽上面铺着一层白花花的海盐。当地人说,这里一共有7000多块晒盐的石槽,也叫“干冲”,每个盐槽都是由1米多长的“龟石”打磨成,有圆形、椭圆形、菱形及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大的直径一两米,小的几十厘米。这些盐槽的摆放很是讲究。高低错落就是为了充分利用阳光。
时光流转,远去的已然远去,留下的依然留下。在岛西仅1.3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竟拥有如此多样化、高密度的地质地貌资源、动植物资源和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在海南独树一帜,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如何高水平策划、高起点开发,使这些蒙尘的资源禀赋重焕光彩,是海南西部不能推却的历史责任,也是催动我们激情奋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