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五金六十年风雨兼程:小五金成就大产业

互联网 09-09-23  阅读数:

   温州家庭工业模式民间的萌芽早就开始了

    1985年5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专稿《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专稿写道:“温州市农村落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已发明出令人瞩目标经济奇迹。如今,‘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所公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温州人凭借自身的优势,开端发展家庭作坊。锁具、打火机、鞋垫、纽扣、服装等,只要是能够赚到钱的小商品,温州人就有人敢做。尽管这种小商品能够挣到的钱微乎其微,但是“可怜”的温州人为了营生不得不尽力地做。成果,这一做,做出了轰动全国的“家庭工业”。

    据温州市区40里的柳市有一个叫郑元忠的小伙子当了两年低压电器供销员后就成了“万元户”。已经先后办起了柳市五金制品厂、乐清胶木电器厂、乐清无线电元件厂,雪球越滚越大。这种榜样的力量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太诱人了。当官方的桎梏开始松动时,民间的力量开始井喷了。还是在柳市,1981年柳市生产低压电器的家庭企业达到了300多家,3年后的1984年猛增至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供销人员多达1万多人。

    20世纪80年代,一个特定的人群走上外出经商的道路,他们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工地行走的江浙五金商人们,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带领着亲人或周边的同仁走上了外出从商的路子。这一走,让他们走出了人生的一番新天地,为五金物流带来了一种新的模式,那就是五金建材一条街形式的五金物流渠道。这其中,江浙五金商人进驻天津南马路五金城就是典型的代表。

    【五金60年】1980年-1989年: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14个沿海开发城市,我国五金产业带初现初现雏形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展开,中国五金行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企业所有制开始转变为以民营为主,企业所在地开始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集中,这些地区的政府开始认识到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产业的结构优化,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就业与增加收入,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因而花大力气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五金产业初现雏形。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