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喜忧参半
互联网 09-09-07 阅读数:
中国的建筑节能市场可谓是庞大:中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但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不过为28.5亿平方米,仅占16%。
但国内的建筑能耗现在近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的25%左右,仅次于工业能耗(69%),是交通能耗(7%)的近4倍,节能需求迫切。
精明的商人洞悉到了这一巨大的赚钱前景。于是,无论是西门子、霍尼韦尔、江森自控这类跨国巨头,还是中国本土的节能方案公司、材料提供商都一拥而入。但他们发现,建筑节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政策的不到位、使用者的动力不强、节能效果的无法测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眼前。
困难与前景同样大
民用和公用建筑使用过程中,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电和电梯等方面的能耗,统称为“建筑所产生的能耗”。
在节能需求上,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400多亿的现有建筑面积需要减少能耗之外,每年新增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建筑总量的一半),也可直接使用节能材料。
到2010年,我国应实现的节能量约是1亿吨标准煤。若把它分解下来,新建建筑有15.92亿平方米、已有建筑5.5亿平方米,这些都是节能对象。
仅在北京,大型公共建筑和普通公共建筑的改造空间就有3200万平方米,即便是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也可以改造130万平方米。上海、山东和广东都有1000万到3000万平方米不等的改造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