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太阳能发家的三大亿万富豪

中国建材第一网 09-08-22  阅读数:

    一种财富效应

    一位国内太阳能光伏专家说:“如果没有国际市场的突变,尚德将会是一个死亡标本。尚德的爆发是一个奇迹,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而如今,尚德效应已在市场上显现。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仓促上马的项目过多过滥、良莠不齐的隐忧。

    徐成荣说,两个工程师,5000万资金就可以上一条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而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得出去。这样一种产业状态,根本无法抑制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冲动。目前这个产业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由于技术门槛过低,现在国内的太阳能电池企业还在迅速增加。

    与徐持相同观点的是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与无锡尚德规模相等或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中国光伏产业在明年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一些国内的芯片大佬也开始制定进军太阳能电池的计划。中芯国际已经投产的太阳能硅电池芯片生产项目,5年以内将投资10亿元以上,形成100兆瓦的生产能力。

    在目前的产业状况下,技术含量高低与否根本无碍产品的销售,所以,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如中电光伏,无法体现出技术优势。张凤鸣说,产业的竞争就是规模竞争。太阳能电池制造属于加工型行业,企业一诞生就必须迅速壮大。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行业**终会走向技术竞争,但那至少在8-10年之后才会出现,现在的竞争必然停留在血流成河的“红海”。

    尚德效应的又一个影响是原料瓶颈开始出现,原材料价格飞涨。

    目前,国内几家大的公司都在扩张产能。尚德的产能2006年末将达到300兆瓦,2010年将达到1000兆瓦;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即将开展三期工程建设,预计到2008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具有年产500兆瓦的生产能力;中电光伏产能预计会达到年产600兆瓦。

    各家企业产能的扩张使得上游高纯度多晶硅供应趋紧。目前,国际硅材料(图)已飙升至每公斤200-300美元。“拥硅者王”的现象开始出现,原料商也开始囤积。原尚德董事长李延人如今已经投身于云南的一家多晶硅制造企业。

    徐成荣叹道,一片成本4美元的硅片,原来的交易价40美元,如今涨到了300美元,仍然供不应求。据预测,欧洲市场几年后就将趋于饱和。对施正荣等“太阳富豪”来说,考验并没有完。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