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淄博凭啥撑起“北方瓷都”的头衔

互联网 09-08-19  阅读数:

    9月6日-9日,中国陶瓷科技城将迎来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与此同时,中国财富陶瓷城也将于9月7日-9日举办2009年第五届中国(淄博)陶瓷代理经销商峰会;而就在6月28日-30日,第三届中国(淄川)建陶卫浴洽交会已在淄川建材城举行……

    “北方瓷都”淄博这一系列动作在业界备受关注。

    “这是淄博建陶业激烈竞争的表现。”有业内人士则如此认为,淄博3大主要建陶市场的表现是淄博建陶业的参照。这一观点得到了淄博众多业内人士的赞同,甚至有人用群“熊”逐鹿来形容目前淄博建陶企业的境况与建陶行业的状况。

质疑:底气不足 淄博凭啥撑起“北方瓷都”的头衔?

“瓷都”成为淄博的城市名片

    淄博是齐文化发源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贯通,公路纵横,境内胶济铁路及济(南)青(岛)、滨(州)博(山)高速公路等15条交通干线通往全国各地。而“瓷都”则是淄博的4张城市名片之一。

    “淄博陶瓷赋予了淄博丰富的文化内涵。”采访中,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陶瓷对淄博这座城市的影响。据相关资料表明,西周初年,姜氏太公被封营丘,建立齐国,至秦灭齐的800余年间,淄博地区以临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齐国的中心区域,在其范围的淄博境内(沂源除外)所发现的陶器是齐文化的物质文化反映。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西周以后的制陶技术上承夏商,除以日用陶器为主外,还出现了釉陶。作为专业制陶业的兴起,工具制陶、工艺制陶等制陶业出现大型、集中、专业化的特点。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瓷器随之发展起来。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淄博陶瓷业仅是指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而在积累了人才、资源等优势后开始迈向建陶产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淄博建陶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2阶段在1995年左右;自2002年左右起,在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淄博建陶业目前的格局。

    “其中,淄川区与张店区的建陶企业占据了淄博建陶企业的95%。”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淄川区的国有建陶企业在**发展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随后则是张店的集体企业快速发展,并占领上风。进入本世纪初期,淄川的个体建陶企业“东山再起”,从规模、数量、产量等多方面再次占据上风。建筑陶瓷与日用陶瓷一起为淄博赢得了“北方瓷都”、“中国陶瓷名城”等众多称号,“瓷都”也成为淄博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淄博市拥有252家建陶企业、39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12亿m2,占全国建陶产量的23%,拥有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65家,占全市建陶企业总数的25.7%。

    “瓷都”淄博为业界填写了浓重的一笔。

“名头大,内容少”

    淄博建陶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建陶产业基地,从原料配制、陶瓷机械、物流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产品在质量、花色、产量等各方面已与佛山不相伯仲,但淄博建陶业至今却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得不到终端消费者的认可,这让“瓷都”人有些底气不足甚至耿耿于怀。而在“瓷都”内部,淄博的建陶企业至今是各自为战,激烈的价格战仍不时硝烟四起。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多名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此表示不愿多谈甚至拒绝采访,认为淄博建陶业目前是“名头大、内容少”,“无从谈起”。

    “淄博目前面临**大难题就是无法集群。”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当中包括企业、产业配套、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集群,这也就无法形成“聚集”效应,无法形成品牌、产品、技术、信息、交易的集中交流。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其**大作用就是进行市场资源的有效聚集和整合,围绕企业品牌,将可聚集一大批人才、资金、商家、技术甚至政策资源;中国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陶瓷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已经摆脱以传统制造为核心,开始以营销、品牌为中心。 

    而需要实现具备的这些条件,就目前而言,确实让“瓷都”人“无从谈起”。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