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产区之殇:倒货赚暴利 无心做实业
中国建材第一网-中国经营报 09-08-12 阅读数:
“景德镇商人过分追求当前的利润,而忽视了长远的市场发展和份额,更多的人热衷于从外地进口瓷器,经过手工加工,转手出去赚快钱,而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
赚快钱,这种集体价值取向,让景德镇瓷器商人们将陶瓷制造市场拱手让人。“没有**企业、没有上市公司,就不足为奇了。”一位陶瓷产业人士向记者如是说。
“没有实业,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又如何做大?”景德镇瓷局局长刘子力如是说。“关键还是景德镇瓷器商人热衷于赚快钱的风气作祟,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规模。”
历史上,景德镇错过了两次壮大陶瓷产业的机会,**次是上世纪80年代建陶产业的崛起,景德镇当初的三角牌建陶瓷曾风靡全国,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在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国企改制时没有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和规模提升。
目前,景德镇**国有瓷厂早已关门歇业,使得陶瓷上游产业出现真空,这使得其他产瓷区的陶瓷产品纷纷“有机可乘”,大举进入景德镇。因此,景德镇陶瓷市场充斥着各地陶瓷产品。
金字招牌施魔力
外地陶瓷蜂拥进入景德镇,除了景德镇陶瓷商人不做实业的原因外,景德镇金字招牌的“钱力”也是一大诱因,这个诱因反过来又强化了景德镇陶瓷商人忽视实业的理由。
“景德镇”这三个字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魔力十足。吸引着一批批淘金者竞折腰。上述陶瓷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陈立桓就是其中一位。陈现任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台湾商人,多年来在台从事礼品贸易,一次意外的国外饭局让陈下定决心做强陶瓷产业。法蓝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多次到景德镇考察投资环境,来来回回不下10次。
曾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专业的鲍杰军,是上市陶瓷装备企业——科达机电的董事长,他认为,在陶瓷产业布局中,如果缺少景德镇,将是一大遗憾。2007年4月开始,他多次到景德镇考察投资建厂事宜,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梦想。据景德镇特地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宇新介绍,当初鲍总来景德镇投资,受到了董事会的董事的多方质疑,对于投资景德镇严重缺乏信心。鲍杰军却力排众议,下定了投资家乡景德镇的决定。
“我们看中的还是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底蕴,这块金字招牌可谓千年不倒,用好了这块招牌将为所有在景德镇投资的企业带来实惠。”伍介绍了当时鲍杰军投资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