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灯饰:产业集群形成得力于地方传统
古镇灯饰报 09-03-06 阅读数: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市场还是处于一个求大于供的年代,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买香烟、买家电、买汽车、买自行车等都要凭票购买,内地的年轻人学香港人穿喇叭裤,手腕上戴的都是从香港走私到内地的电子手表,家里摆的都是从香港走私到内地的收音机。香港几乎成了洋货的代名词。而广东和福建又是这些洋货进入内地的中转站,无论是各种日用消费品,还是官员坐的好汽车,大多是从广东和福建走私到内地的。于是,在内地人眼里,凡是香港的走私货就是好东西。当袁玉满说到这些灯是从香港过来的流行货时,有些路人便按捺不住对洋货的购买欲望,有人买一盏,有人买两盏,不到一个上午,袁玉满的200盏壁灯便全部卖完。这下可把袁玉满乐坏了,当天下午,他便跑到邮电局给家里人发电报,要家里人赶快把家中剩下的壁灯托运到武汉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袁达光和袁玉满的2000盏壁灯被销售一空。此时,一些国有的百货店和五交化商店也找他们订货,一时间,他们担心不好卖的灯居然还供不应求。首战告捷的袁达光和袁玉满,便跑到工商所注册办理工厂的营业执照,工厂取名叫“裕华灯饰电器厂”。
“裕华”做灯赚大钱了!不久,海洲人都知道袁达光和袁玉满赚了钱。很快海洲就出了“宏泰”、“丽达”、“华光”等灯饰企业。不到两年的时间,海洲又出现了几十家灯饰企业。这时,海洲人便开始由仿冒一盏壁灯发展到了生产台灯、吊灯、落地灯、水晶灯等各种灯饰。
看到海洲人的灯好卖,当地政府也开始动心了。当时古镇供销社开始组织一批青年人帮助这些灯饰厂到内地去跑销路。在政府的号召下,一个上百人的销售队伍很快就组织起来了。他们经过简单的几次经验交流,就被分派到全国各地去跑市场。这批人出去后,都是手里提着几盏灯,到处找百货商场和五交化商店,找到销路后就发电报通知家里发货,供销社除发给他们基本工资和出差补贴外,还根据各人的销量发提成。于是,大江南北便开始出现了古镇人卖灯的身影。这期间,有些人赚了一笔不少的销售提成,但有些人却连盘缠都赚不回来,身上的钱花光了,他们只好风餐露宿,有些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他们只好沿途扒货车回家。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由于当地政府的介入,参与到卖灯大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销售人员的业务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各地的市场信息也被不断地反馈到古镇。这样一来,古镇灯饰便开始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为了买到便宜的灯饰,越来越多的外地采购员开始找到海洲去进货。于是,海洲前店后厂的市场局面便逐渐形成。
政府组织人员去帮个体户卖灯,这是一件新鲜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现在来看,当时政府的主要领导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搞活了一批私营企业,带动了一个产业,**重要的是他为古镇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营销人才。华艺灯饰、胜球灯饰、东方灯饰、振辉消防、太平洋灯饰等一大批古镇的**企业领军人物,都出自这批提灯走天涯的营销队伍。可以说,此举为后来古镇称“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今谁都会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可当时有些政府官员却不这样看。有些干部认为,供销社这种做法是不务正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延伸阅读:古镇人从一开始就勇敢“走出去”卖灯,而不是坐在家里等生意,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古镇灯饰产品行销国内外,销售网点遍布国内每个城市,甚至直接在国外市场设立运营中心。这一切,皆因为古镇灯人有着强烈的营销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营销精神。
相关阅读:
企业如何把握LED路灯市场千载商机
中山灯饰企业荧光灯检测实现本地化 灯企做好“春耕计划” 有力出击市场
09继续推高效照明产品1亿 拉动消费逾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