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资本嬗变小板材蕴藏大机会
互联网 08-12-24 阅读数:
板材产业的投资机会
作为一个潜力产业,中国板材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三股核心推动力量:一、国家政策的推进:它将从外部扩大行业的运营空间,产品需求规模扩大,整合的可能性增强;二、被需求快速拉动,实现规模化: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扩容,产能逐渐合理利用,导致生产成本持续降低,而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降低又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收益开始大幅提高;三、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推进:如何通过企业创造性的市场推广,使得上游产品带来的优势被用户和消费者认可,从而提升其在对产业链下游的议价能力,谁在这一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谁就有机会领导一个产业的升级机会,让工业中间产品成为产业链终端产品标准的代名词。
“集体林权改革”释放充分的产业运作空间
国家**近出台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以速生林材为主要原料的纤维板产业建立上游资源优势,创造了先决条件。以往,板材企业在中国,大多呈现零散分布状态,充其量只是制造工厂,产业链向上延伸缺乏相关制度进入允许。产业政策的缺位,导致板材业在国内的扩张局限于生产环节。而作为一个以资源为中心的制造产业,不控制上游林业资源,或者说对上游原料供应的规模稳定性不能掌控,板材行业离真正的产业化还相差甚远。
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林地经济效益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客观上为中国纤维板产业的整合运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操作空间:
一是具有资金与规模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成片租赁的方式,规模化并购速生林地经营权与林木处置权,为板材制造创造稳定的原料供应。当然,板材下游产业亦可通过此种方式,将林地经营独立为企业的另一增长点,既供给本企业原料所需,并集成为初级或二级原材料供应商角色,以自有方式达成建立上游资源优势的目标。四川升达集团通过企业上市融资自筹资金,在广元等地广泛购地造林,成为集造林、纤维板原料供应、地板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化林产工业公司,综合放大林木资源的市场效益。
第二种方式类似于乳制品企业的奶源地策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板材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一定年限的排他性目标供应合同,统一购置该林地上的林木产出资源,并将林地的维护管理的职责与权利交还给农户,这样企业既拥有了稳定的规模原料来源,又免除了直接购并林地所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与维护风险。另外,公司还可以与农户签订股份分红协议,将林地经营权进行资产评估,充当股本,采取一种更紧密的公、农合作形式。
当然,这种统分结合方式的缺陷也是相伴而生的,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规模效应与市场反应的及时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合同关系的稳固性也不容忽视。
强劲需求激发板材产业规模化
“近几年来,我国人造板行业突飞猛进,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04年国内人造板产量达到5446.49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9.61%,其中纤维板产业在人造板中发展**快。” 市场对密度纤维板的强劲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高密度纤维板已广泛应用于家具、强化地板、音响设备、装修、装饰、包装和汽车工业等多个行业,市场需求仍然表现出较大缺口。
与此同时,国内纤维板产业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与融资难的严峻考验,产业链下游的强劲需求集中爆发,使得整个产业资本金不足的状况更加窘迫,并且尚未形成**优势(市场份额)的全国性品牌。
资本天生是良好的产业整合剂。占据了上游森林资源的优势后,自建或并购相关制造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上中游的部分整合,以初步形成系统协同效应。这除了对资本提出速度的要求外,要想真正在竞争中凸显整体优势,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看,让消费市场的接受将面临**大考验,因为,规模效应如果只是维持在资源占有和生产环节,没有庞大规模的消费群体支撑,对资本而言意味着**大的风险。
让诸如家具、强化地板等下游产业的市场接受,实现起来较为简单,可以通过价格和品质调节,供货的稳定性等常规运营手段来实现。但如果不能影响**终的消费群体——终端产品的消费者,下游产业对工业中间产品需求的关注点将始终放在性价比上,甚至只是价格。
如何让庞大的下游产业对板材企业产生持续不断的忠诚需求,而且不将价格当成为**重要的关注指标?工业中间产品如何绕过长时间的消耗,而快速有效地建立品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