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技术先进 忽视长期效果 别让建筑节能走进误区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目前,房地产业正迎来一场节能革命。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不但设置了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而且要求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已有约5000万平方米新、旧建筑成为节能型建筑。但是由于节能建筑刚刚兴起,无论建筑商还是消费者都存在误区,而这些误区使节能建筑在使用中反而提高了能耗水平。
评价标准不明确 消费者选择受阻
标明节能建筑、节能住宅的楼盘越来越多。但是面对一栋栋节能建筑,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却缺少可靠的参考标准。
业内人士介绍,现在节能建筑的检测和验收方法并不完善。目前,国内外评价建筑节能是否达标,大多采用建筑热工法现场测量,其中**关键的一项指标是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此测试方法以测试单元墙体热工性能代表整栋楼的墙体热工性能,测试时代表性的测点难以确定,很难迅速和全面地确定建筑小区内所有建筑墙体或屋面的传热系数值。从保温工程施工技术来看,目前仍缺少相应验收标准,国家建筑安装统一验收标准也未列出相应的内容,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另据介绍,目前出台的只是宏观政策,操作性不够强,很难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缺乏相应罚则,激励制度也长期缺位。
没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不仅使消费者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也使一些投机者有机可乘。据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副主任王宝海介绍,今后新建住宅要求逐步达到65%的节能标准,但目前这还不是强制标准。另外,在节能推广工作中还存在技术上的困扰、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调查,加以解决。
强调技术先进 忽视长期效果
当追求节能被当成时尚时,似乎只有运用**新的节能技术、拥有**炫的外观才算得上好产品。但一些设计者忽视了更重要的实际使用效果,导致新的节能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反而成为节能路上的绊脚石。
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新建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标准达标比例已经猛增至98%。但在节能建筑设计之风席卷全国之后,“高”技术也造成高造价,使用的高成本问题甚至把建筑节能引入一个误区。很多建筑设计构为了采用节能技术而设计,忽略了发展建筑节能必须注重地域和气候特点的设计策略,将因地制宜进行节能抛在脑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工程中心主任丁高说,2007年他曾经看到土壤源热泵的设备生产厂家积极游说广州、深圳等地的业主使用其产品。然而土壤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埋管中水与土壤的热量交换,夏天将水带来的热量换入土壤,冬天将土壤中的热量吸收到水中,这种技术只适用于冬冷夏热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因为这样才能够保证夏冬季节土壤吸收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一致。而在东南、华南等夏热冬暖地区使用该设备只能一味地向土壤中排放热量,土壤内部热量无法释放,造成这片土地无法继续使用,**终将使土壤源热泵设备几年后就面临报废的命运。丁高认为,长江流域适宜推广各种水源热泵技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系统解决采暖问题。
另据介绍,有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虽然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但未考虑自然通风,不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小区道路不采用渗透性混凝土或地砖等。
面对这样的节能建筑,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很难达到长期节能的效果。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能只看节能的技术,关键要看长期效果。
注重地域差异 避免进入误区
今天,很多消费者都愿意选择节能建筑,但在选择的时候并没有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效果,结果选用了节能建筑,在能源上的花费反而更多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教授指出,文化差异导致各地能源消耗观念存在差别。比如上海某个小镇的项目得到了德国大量的资助,要建造**好的房子。但这个小镇运行不下去了,因为成本太高了,老百姓承受不起。据了解,这个小镇虽然比欧洲能源消耗标准低,但与目前中国上海的普通消费者相比,能源消耗更多。因为上海大多数家庭在冬季很少取暖,但这个小镇采用24小时集中供热。
再如,在北京有的开发商盖高档住宅考虑到节能,把围护结构各方面做得非常好,甚至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但是为了节能,把阳台取消了,家里怎么晾衣服呢?那就送一台节能烘干机,但其本身的能耗比那个阳台高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人们对节能的技术要求也不一样。中国人讲究自然,无论冬夏室内的温度不能和室外差距过大,否则容易生病。这本身就是一种低能耗的生活方式。
专家提醒,节能建筑刚刚兴起,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要从实用出发,全面考虑,避免进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