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端线的中国不应成为世界陶瓷加工厂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有着8000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艺术,如何传承创新,融入时代需求,吸引世界目光?本报记者对部分专家评委进行了采访,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
中国日用陶为何沦为地摊货
高振宇(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研究员):参加这次评比的作品中,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作品的创新能力明显要强于日用陶艺品。日用陶瓷产业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国陶艺业的一大软肋,走遍全国,日用餐具几乎一个面孔。在这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日用陶艺品进不了世界陶瓷市场,老外的品牌产品在商场卖,我们中国的东西只能在地摊卖。目前,中国的陶瓷产业和服装产业很相似,大多是来料加工,只靠低廉的劳动力赚一点小钱,大钱给外国人赚走了。潮州一家陶瓷厂代加工迪斯尼小型卡通人物,外方收购价一件只有几十元人民币,可是在美国迪斯尼乐园一件却能卖到100美元。
中国日用陶瓷产业的落后,主要缘于设计人才奇缺,即使有这方面的能人,也不愿意干,因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一件新设计的作品往往容易被变相抄袭。
一个工艺大师的一件作品可以卖得很贵,但不能带来税收与就业,个人影响远没有产业影响大。产业化是中国陶瓷繁荣的基础,如何迎合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设计生产出美轮美奂的日用陶瓷品,市场很广阔,大有可为。
提高附加值是必由之路
史俊棠(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之所以要搞陶艺设计创新大评比,是因为现状堪忧。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用瓷的原料取之于中国,除了少数大师作品外,世界上并没有叫得响的中国品牌,中国陶瓷大多靠卖原料、卖廉价劳动力,贴牌生产。陶瓷产业是一个不断消耗资源的产业,再也不能粗制滥造,再也不能低水平低档次地重复生产,要想办法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不增加原料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效益,树立品牌。这才是陶艺创新的必由之路。
创新,不能丢失民族之根
徐秀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是件好事,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丢失本体,不能丢失民族之根。就紫砂而言,它的本体就是茶壶。茶壶既是实用的泡茶器皿,也是融合了茶文化、可以把玩的艺术品,是与人感情交融的艺术品。全世界只有宜兴的茶壶做得**好,手工紫砂茶壶是宜兴独有的优势,我们应该把茶壶当作创作体来进行创新。就像京剧再怎么创新,还应该是京剧,否则就没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了。同样,中国陶瓷要走向世界,要有现代理念,但不能照搬国外的东西,还是要沉下心来,把中国几大传统窑口**经典**优秀的东西进一步挖掘、发扬,做出中国特色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