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协会剑指石材行业四大瓶颈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石材协会剑指石材行业四大瓶颈
“矿山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分散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同质化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及品牌,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石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四大问题,不容忽视。”日前,中国石材行业协会会长邹传胜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动,国内石材行业飞速发展,销售收入和经营规模也节节攀升,蓬勃发展的石材产业已然成为建筑材料里的新秀。据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的1341家石材企业销售收入已达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30亿美元。
尽管表现良好,但是从长远角度剖析,石材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容小觑。
短视行为导致掠夺式开采
邹传胜告诉记者,资源掠夺式开采,是石材行业持续发展的**大制约因素。
邹传胜说,矿山开采权证的有效期短,加上短视的盈利动机,导致了该行业矿主陷入短期集中、粗放开采的恶性循环。石材产品对荒料完整性要求较高,荒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石材成品的质量和档次。如果采用火焰切割和水平爆破工艺,甚至采用打眼放炮这种落后方法来生产石材荒料,不仅会严重破坏石材矿体,而且生产出来的荒料尺寸不统一,成材率低,难以保证石材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业相关
在建材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邹传胜认为,政策上的瓶颈不克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举步维艰。他说,目前中国石材协会和国土资源部正在协商,计划筹备相关的石材矿山露天开采的技术规范,而呼吁起草专门的石材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大路货"没有出路
担任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会长以来,邹传胜走访了国内外很多家石材企业,从产品工艺到销售收入,从市场地位到品牌打造,国内企业和外国同类企业间的差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众多国内石材企业的同质化导致的竞争力匮乏让他颇为忧心。
邹传胜告诉记者,尽管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以环球、东成、康利、溪石等为代表、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的**企业,石材产品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上也有所突破,但是更多的企业还在生产量大面广的"大路货",没有自己的特色。
邹传胜坦言:"量大面广也就意味着在同类产品泛滥的国内石材市场,大多数石材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当有限。再加上这几年陡然增加的大量分羹者,大多数石材生产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
邹传胜分析,大部分石材企业追求的只是短期利益。它们没有关键的加工工艺,也没有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它们并不关注品牌建设,也不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症结所在。
短期利益的角逐使得石材产品的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是单纯地体现为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而是面对分众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够。迅速捕捉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是石材企业抢占先机的前提,而现状是,很少有石材企业会去主动换位思考,考虑客户的需要。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材新闻
邹传胜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国内石材市场,只有很少的企业有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的意识。福建南安银华的做法就很值得业内企业参考。"银华"把原来分开销售的洗手间台面和面盆捆绑销售,产品远销欧美,深得市场青睐。"我们缺的就是这样能够独当一面,有个性、有特点的企业。换言之,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在提升工艺设计水平和专业产品上面苦下功夫的话,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吞并或者倒闭。"邹传胜不无感慨地说。
企业分散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匮乏
没有高度统一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下,其直接后果是核心竞争力匮乏和效益增长的劲不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石材行业持续发展的无形牵绊。
邹传胜给记者摆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共有1341家,而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只有92家。正是这92家企业,2005年创造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全行业销售收入的近40%。
这种境况之下,石材企业能选择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像环球、康利等**企业一样,把市场做专、做深、做精,继而推向全国,多地分设加工网点,一点一点地累积自己的品牌;要么利用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和广东云浮等区域天然的资源优势,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密集地区打造成集约化、高效益的产业集群,以规模效应推动行业的进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也许是因为目前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让石材企业产生了错觉,历经了20多年风雨沧桑的石材行业尚未在品牌上下太多工夫,"品牌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品牌没有树立起来,市场就难以有大的突破。这种尴尬,对外出口的企业感受**深---和国外产品相比,没有品牌就只能被动接受,除了价格优势,几乎一无所有。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材相关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企业卖品牌",邹传胜没想到石材企业如今也遭遇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痛。今年4月份,在意大利某品牌大理石的昆明推介会上,一个造型简洁高约40厘米的花瓶报价5000元人民币,而大小与此类似的国产花瓶在云南市场上的价格约为50元人民币,二者价格相差100倍。云南这一石材大省遭遇到的品牌之痛让业内警醒:国际市场上比拼的并非只有价格,主导话语权的还是品牌。
邹传胜会长告诉记者,为了消除这四大瓶颈,石材协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两手抓、两手硬"---向政府主管部门要政策,争取今年年底前出台石材矿山开采的相关技术规范;向企业要品牌,帮助业内优质企业走出去。
“矿山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分散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同质化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及品牌,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石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四大问题,不容忽视。”日前,中国石材行业协会会长邹传胜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动,国内石材行业飞速发展,销售收入和经营规模也节节攀升,蓬勃发展的石材产业已然成为建筑材料里的新秀。据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的1341家石材企业销售收入已达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30亿美元。
尽管表现良好,但是从长远角度剖析,石材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不容小觑。
短视行为导致掠夺式开采
邹传胜告诉记者,资源掠夺式开采,是石材行业持续发展的**大制约因素。
邹传胜说,矿山开采权证的有效期短,加上短视的盈利动机,导致了该行业矿主陷入短期集中、粗放开采的恶性循环。石材产品对荒料完整性要求较高,荒料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石材成品的质量和档次。如果采用火焰切割和水平爆破工艺,甚至采用打眼放炮这种落后方法来生产石材荒料,不仅会严重破坏石材矿体,而且生产出来的荒料尺寸不统一,成材率低,难以保证石材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业相关
在建材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邹传胜认为,政策上的瓶颈不克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举步维艰。他说,目前中国石材协会和国土资源部正在协商,计划筹备相关的石材矿山露天开采的技术规范,而呼吁起草专门的石材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大路货"没有出路
担任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会长以来,邹传胜走访了国内外很多家石材企业,从产品工艺到销售收入,从市场地位到品牌打造,国内企业和外国同类企业间的差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众多国内石材企业的同质化导致的竞争力匮乏让他颇为忧心。
邹传胜告诉记者,尽管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以环球、东成、康利、溪石等为代表、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的**企业,石材产品的专业化和特色化上也有所突破,但是更多的企业还在生产量大面广的"大路货",没有自己的特色。
邹传胜坦言:"量大面广也就意味着在同类产品泛滥的国内石材市场,大多数石材企业的盈利空间相当有限。再加上这几年陡然增加的大量分羹者,大多数石材生产企业的处境并不乐观。"
邹传胜分析,大部分石材企业追求的只是短期利益。它们没有关键的加工工艺,也没有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它们并不关注品牌建设,也不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症结所在。
短期利益的角逐使得石材产品的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是单纯地体现为供不应求或者供大于求,而是面对分众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够。迅速捕捉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是石材企业抢占先机的前提,而现状是,很少有石材企业会去主动换位思考,考虑客户的需要。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材新闻
邹传胜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国内石材市场,只有很少的企业有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的意识。福建南安银华的做法就很值得业内企业参考。"银华"把原来分开销售的洗手间台面和面盆捆绑销售,产品远销欧美,深得市场青睐。"我们缺的就是这样能够独当一面,有个性、有特点的企业。换言之,如果大量的中小企业不在提升工艺设计水平和专业产品上面苦下功夫的话,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吞并或者倒闭。"邹传胜不无感慨地说。
企业分散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匮乏
没有高度统一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下,其直接后果是核心竞争力匮乏和效益增长的劲不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石材行业持续发展的无形牵绊。
邹传胜给记者摆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共有1341家,而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只有92家。正是这92家企业,2005年创造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全行业销售收入的近40%。
这种境况之下,石材企业能选择的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像环球、康利等**企业一样,把市场做专、做深、做精,继而推向全国,多地分设加工网点,一点一点地累积自己的品牌;要么利用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和广东云浮等区域天然的资源优势,把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密集地区打造成集约化、高效益的产业集群,以规模效应推动行业的进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也许是因为目前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让石材企业产生了错觉,历经了20多年风雨沧桑的石材行业尚未在品牌上下太多工夫,"品牌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品牌没有树立起来,市场就难以有大的突破。这种尴尬,对外出口的企业感受**深---和国外产品相比,没有品牌就只能被动接受,除了价格优势,几乎一无所有。中国石材网-www.stonebuy.com-石材相关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企业卖品牌",邹传胜没想到石材企业如今也遭遇如此深刻的切肤之痛。今年4月份,在意大利某品牌大理石的昆明推介会上,一个造型简洁高约40厘米的花瓶报价5000元人民币,而大小与此类似的国产花瓶在云南市场上的价格约为50元人民币,二者价格相差100倍。云南这一石材大省遭遇到的品牌之痛让业内警醒:国际市场上比拼的并非只有价格,主导话语权的还是品牌。
邹传胜会长告诉记者,为了消除这四大瓶颈,石材协会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两手抓、两手硬"---向政府主管部门要政策,争取今年年底前出台石材矿山开采的相关技术规范;向企业要品牌,帮助业内优质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