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价格“涨”声一片,人民币汇率“一路飘红”,但是对厦门一些出口企业而言,却如同“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一里一外两方面的压力正挤占着它们的利润空间,把它们逼到“内忧外患”的境地。
担心汇率风险不敢签长单,激烈的竞争又不容企业轻易提价转嫁压力,对此,市贸发局局长熊衍良在日前接听市长专线时表示,今年还将加大出口扶持政策,**大程度地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对厦门出口造成的影响。熊衍良同时强调,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不利,企业应主动运用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长单变成烫手山芋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有多大?日前,厦门一家贸易公司就为此上演了一出悲喜剧:该公司一些已执行而未收货款的合同,因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一夜之间就令企业损失了数万元。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这批合同都是去年接的单,虽然当时已经把人民币升值因素考虑进去,但是到结汇时发现利润缩水,心里仍难免不是滋味。
玉鸣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由于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势头,使得出口成本增加,以前梦寐以求的长单现在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接。这位负责人说:“人民币还会升到哪个地步,谁也说不准,万一到结汇日正好撞到汇率上升的‘枪口’上,那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正是担心汇率风险,许多企业都一反常态地选择了“炒短线”。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的广交会上,厦门不少出口企业都因此投鼠忌器,只接3个月以内的短单,对一些长单只能“忍痛割爱”。
产品差异小 提价风险大
既然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那么能否通过提价转嫁这一部分压力呢?
“难!现在我们这行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已经相当透明。许多企业只要有单就做,如果我们提价了,在产品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客户肯定就选择别的厂家。就算扣除这些行业恶性竞争因素,我们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的优势还是价格,如果连这个优势都削弱了,一些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就会流失。”一位从事石材贸易的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由于在这次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过程中,汇率虽然上升,但变动幅度比较温和,据记者观察,不少企业也因此陷入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觉得变动幅度小,提价的正当性不足;另一方面,就好比“温水煮蛙”,不到一定的程度,这些企业还是得熬着。
当然,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许多企业老总表示,他们会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研发上下工夫,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提高报价。
原料涨价挤压利润空间
出口企业的烦恼还不止这些,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也在挤压着它们的利润空间。怪不得一位外贸公司老总戏说自己的处境是“内忧外患”,怎一个愁字了得!
据有关人士介绍,钢铁、燃料、矿产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也对我市外向型企业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厦门主打的机械电子行业。另据了解,用来加工翡翠的宝石等也已涨价,同样将对厦门相关企业造成冲击。目前,除被动提高价格外,企业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来消化一部分成本。
也正因为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厦门一些企业也相应增加了进口。据熊衍良局长介绍,今年**季度,厦门进口增长迅速,达到2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6%。其中资源性产品如机电、电子材料的进口表现**为抢眼。专家分析说,加大国际采购力度,不仅可以避开国内原材料的高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冲了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可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由于人民币处于将持续升值的预期下,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厦门出口企业一大挑战。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必须学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事实上,在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后,厦门金融业已经开始强势推介汇率避险和贸易融资产品,如远期结售汇合同、票据贴现、汇率调期等,但由于这些金融工具至少要增加1%至1.5%的成本,这对长期不把汇率风险计算在成本之内的国内出口企业来说还很不适应,因此企业使用的积极性还不高,短期内只能以涨价的方式自己承担风险。
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专家介绍说,由于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出口企业可以将信用险项下的美元贷款进行自由结汇,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在获得美元贷款后,可以将贷款兑换成人民币并持有或使用,达到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目的,不用担心人民币升值使得手中的外汇变得“不值钱”。
另外,企业也可以投保货币风险,当保险标的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时,可从保险公司得到适当赔偿。
原材料价格“涨”声一片,人民币汇率“一路飘红”,但是对厦门一些出口企业而言,却如同“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一里一外两方面的压力正挤占着它们的利润空间,把它们逼到“内忧外患”的境地。
担心汇率风险不敢签长单,激烈的竞争又不容企业轻易提价转嫁压力,对此,市贸发局局长熊衍良在日前接听市长专线时表示,今年还将加大出口扶持政策,**大程度地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对厦门出口造成的影响。熊衍良同时强调,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不利,企业应主动运用出口信保等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长单变成烫手山芋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有多大?日前,厦门一家贸易公司就为此上演了一出悲喜剧:该公司一些已执行而未收货款的合同,因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一夜之间就令企业损失了数万元。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说,这批合同都是去年接的单,虽然当时已经把人民币升值因素考虑进去,但是到结汇时发现利润缩水,心里仍难免不是滋味。
玉鸣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由于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势头,使得出口成本增加,以前梦寐以求的长单现在已经变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接。这位负责人说:“人民币还会升到哪个地步,谁也说不准,万一到结汇日正好撞到汇率上升的‘枪口’上,那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正是担心汇率风险,许多企业都一反常态地选择了“炒短线”。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的广交会上,厦门不少出口企业都因此投鼠忌器,只接3个月以内的短单,对一些长单只能“忍痛割爱”。
产品差异小 提价风险大
既然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那么能否通过提价转嫁这一部分压力呢?
“难!现在我们这行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已经相当透明。许多企业只要有单就做,如果我们提价了,在产品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客户肯定就选择别的厂家。就算扣除这些行业恶性竞争因素,我们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的优势还是价格,如果连这个优势都削弱了,一些对价格敏感的客户就会流失。”一位从事石材贸易的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由于在这次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过程中,汇率虽然上升,但变动幅度比较温和,据记者观察,不少企业也因此陷入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觉得变动幅度小,提价的正当性不足;另一方面,就好比“温水煮蛙”,不到一定的程度,这些企业还是得熬着。
当然,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许多企业老总表示,他们会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研发上下工夫,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提高报价。
原料涨价挤压利润空间
出口企业的烦恼还不止这些,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也在挤压着它们的利润空间。怪不得一位外贸公司老总戏说自己的处境是“内忧外患”,怎一个愁字了得!
据有关人士介绍,钢铁、燃料、矿产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也对我市外向型企业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厦门主打的机械电子行业。另据了解,用来加工翡翠的宝石等也已涨价,同样将对厦门相关企业造成冲击。目前,除被动提高价格外,企业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来消化一部分成本。
也正因为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厦门一些企业也相应增加了进口。据熊衍良局长介绍,今年**季度,厦门进口增长迅速,达到29.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6%。其中资源性产品如机电、电子材料的进口表现**为抢眼。专家分析说,加大国际采购力度,不仅可以避开国内原材料的高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冲了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可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利用金融工具避险
由于人民币处于将持续升值的预期下,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已经成为厦门出口企业一大挑战。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必须学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事实上,在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后,厦门金融业已经开始强势推介汇率避险和贸易融资产品,如远期结售汇合同、票据贴现、汇率调期等,但由于这些金融工具至少要增加1%至1.5%的成本,这对长期不把汇率风险计算在成本之内的国内出口企业来说还很不适应,因此企业使用的积极性还不高,短期内只能以涨价的方式自己承担风险。
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专家介绍说,由于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出口企业可以将信用险项下的美元贷款进行自由结汇,这意味着出口企业在获得美元贷款后,可以将贷款兑换成人民币并持有或使用,达到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目的,不用担心人民币升值使得手中的外汇变得“不值钱”。
另外,企业也可以投保货币风险,当保险标的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时,可从保险公司得到适当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