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创作的方式方法分类介绍!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仿古木雕】木雕的制作通常都需要经过凿坯、雕刻、打磨抛光、上期等过程。以创作方法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
1、在一块板材上面进行自由的主题创作,以大量的切、削、雕、凿等手法来实现**终的艺术创作效果。这一类型的木雕艺术对作者在构图上的整体性和牢固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另外,在舍弃了细节的同时,更加的突出了木材本身的肌理。这种类型的木雕宜静不宜动、宜大不宜小,更加追求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四大木雕流派中的东阳木雕通常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先在纸上描绘出构思好图案,然后以这图案覆盖在板材上面经行雕刻,**好再抛光上漆。如果是技法高超、功底深厚的老师傅,则可以直接进行雕刻,而不用起稿。
2、依照材料的外观形态或者纹路肌理进行雕刻。这一类型的木雕则是需要作者顺其自然,根据其本身的形状和纹理结合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材料的内容经行丰富,再经过深思熟虑后就可以动手下刀了。比如龙眼木雕,就是以龙眼木上的天然结疤进行创作,雕刻成任务、花鸟、果兽等作品。
3、通过人工或者机械将木块、木片堆叠进行雕刻。这种类型的木雕可以在雕刻过程中随意的增加材料的体积,这样就极大的节省了切削木料的时间,同时也节约了大体积的原木。如果用将不同颜色的木料堆叠起来进行雕刻,则可以展现出既清晰又美观的装饰效果,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性。
以线造型:中国人习惯把一切事物看做是线的复杂组合,更能在一笔之内达到形体和明暗的高度概括。线不仅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轮廓和内部结构,也可以表现花纹肌理,还可以描绘捉摸不定的烟云缥缈。在木雕领域内,艺术家使用不同形状刀口的锋利刀具,为的就是追求象用笔一样的中锋、侧锋和逆锋的感觉效果,力求展示工具的表现力。运用不同的工具在材料上制造各种富有表现力的线,讲究骨法用笔,笔断意连等韵味。注重线条自身的形式、美感和趣味,也通过线来透露作品内在的情绪,更通过线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仿古木雕
深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关键。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应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給予作品以生命力,使创作的人物成为有现实的,有血肉的,有感情的代表。如我刻的《饲养员》是在1955年12月份,报纸上宣传养猪的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农副生产及社员经济收入都有利,为了配合宣传养猪事业的好处,我就想作一件作品来反映,但构思的草图都难合我的创作意图,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湖头上五宅业社畜牧场,深切体验到社员们对农业社的热爱,看到女饲养员对小猪的爱护和细心照料,于是我的构思就有了把握,将女饲养员抱着小猪抚爱的姿态,来衬托出社员们对集体化的向往和热爱这样的草图。使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然而,艺术创作并非像摄影机那样,将镜头中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拍摄下来。艺术创作虽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就必须加以精心的提炼。既要有血有肉,更要有骨。即更应该具有较大的时代气息,这样,作品就会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面对一块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殊形状的圆木、方木或是有规格的板材时(即经过人为的去绺去脏,将木料加工成有规则的料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我们可以比较自由的去选择雕刻的内容与主题,然后再用大量的切削雕凿去实现**终的艺术效果。
随形就像,既“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特定的形象,巧加雕凿后便使其形象释放出来。所谓七分天成,三分雕刻。这种方法也叫“巧雕”,其
构思过程比实际雕刻的时间应更多,而其中的乐趣亦无穷。“巧雕”是一种适形造型,也就是它要适应某种条件,这种条件是一种限制或是约束,似乎也给作者造成麻烦,然而往往受局限的东西反倒会成为形成其艺术特点的决定因素,这种因素能予朽木以神奇。有的玉石雕刻之所以宝贵,就是体现在作者是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艺的方法,创造了绝妙佳品。
仿古木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