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绿色浪潮正席卷全球—从国际绿色动向看中国建材工业的未来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近3个月来,位于柏林雉鸡大街的约尔格·韦尔克先生家门铃响个不停,因为他居住的房子是德国**家实际使用的“负能耗”房屋。今年3月,韦尔克一家通过海选,幸运地获得了这套房屋的短暂居住权,将在此生活一年三个月,同时,他们也将向好奇的民众普及环保生活理念。
     所谓“负能耗”房屋,它超过了传统绿色建筑的概念,不仅能够给自己房屋产生能量做到自给自足,还能把多余的能量提供给其他公共建筑。
     “负能耗”房屋是德国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部的示范项目。德国政府规定,到2020年,所有新建建筑都要成为“负能耗”建筑。可以说,负能耗建筑已成为当今绿色建筑**登峰造极的产物,为全球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10年来,绿色建筑经历了从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到如今负能耗建筑的演变,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国际建材工业对“绿色”的不懈追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标准无不强调以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为宗旨的绿色环境,并把21世纪看作是绿色工业的新时代。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也早已投入了很大力量研究与开发绿色建材。
     然而,与他们相比,我国的绿色建材发展相对较晚,绿色建材的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
     面对国际绿色风暴的扑面而来,作为**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迫感。而在汲取国外发展绿色建材的精华之下,我们理应更有责任和义务推广绿色建材。
     绿色产品层出不穷
     近20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对绿色建材的发展非常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1994年联合国又增设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随后,国际标准化机构ISO也开始讨论制定环境协调和制品(ECP)的标准,绿色建材的发展便开始正式进入到快车道中。
     如今,工业发达国家的绿色建材产品也由初期的低碳、涂料、胶黏剂等逐步发展到墙体、吊顶、门窗等制品,并在生态建筑方面大有建树。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典型代表。
     在美国,再生混凝土、符合“能源之星”要求的暖通空调系统以及高渗透率的地面材料等绿色建材都是近两年备受市场青睐的新型绿色建材。
     再生混凝土由于其所体现出的循环再利用的良好性能,且价格低廉,得到了用户的喜爱。而使用“能源之星”认证的暖通空调产品,也将大大减少消费者的电力开支。一种新型透水砖由于减少雨水在地面的滞留,降低了对老旧排水系统和供水系统的压力,也颇有市场。**重要的是,这些绿色建材大部分都获得了LEED认证(LEED是美国民间绿色建筑认证奖项,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完善、**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日本和德国近些年在绿色建材的产品研究和开发以及健康住宅样板工程的兴建等方面也都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德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主要体现在文章开篇所讲的负能耗建筑。
     “负能耗”房屋**大的特点,是将节能建筑和电动交通结合了起来,房屋的建筑材料都是节能且可回收的。房屋前后墙使用了整面玻璃,充分利用阳光,朝南的一面墙和屋顶则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可储存进电池,留待日后使用。热泵热水系统则抽取空气中的热量满足供暖需求。
     当然,除了对绿色建材的研发外,国外也很注重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循环再利用,这体现在他们对废弃垃圾的协同处置。
     德国的每个地区都有大型建筑垃圾的再加工厂,仅在柏林就建有20多个。目前,这些再生建筑垃圾主要应用于公路路面。例如在德国LowerSaxong的一条双层混凝土公路就采用了建筑垃圾混凝土,该路面总厚度26cm,底层混凝土厚度为19cm,均采用建筑垃圾混凝土,而余下的7cm为天然集料混凝土。未来,德国有望将80%的建筑垃圾用于混凝土工程的建设中。
     法国还利用碎混凝土和砖块生产出砖石混凝土砌块,经测定,符合与砖石混凝土材料有关的标准。英国也已开发出来专门用来回收湿润砂浆和混凝土的冲洗机器。
     绿色消费高潮迭起
     根据Navigant调查机构的**新报告,全球绿色建筑材料市场将从2013年的111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540亿美元。
     是的,新的消费观念,推动着全球进入一个新的绿色时代。在全球环境保护、维护生态浪潮的冲击下,21世纪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健康,更加崇尚回归自然。
     近年来,带有环保和绿色标志的产品和厂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国外研究机构调查发现: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考虑环境问题,77%的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影响他们的购买行动。
     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要考虑商品的“绿色程度”,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而且,欧洲一些资深的股评家在分析股市时,也开始注意环境问题和上市公司的“绿色效益”(治污方面的投入产出)。
     在德国,其实从其学校教育中,便可看出整个德国民众对于绿色产品的渴望。德国资深企业顾问和建筑师BeateWolf女士,在刚结束的“2013中国设计节”上向记者透露,德国人从上幼儿园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有关绿色环保的方方面面。
     “每个学生都会发一些环保方面的小册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平日生活中的环保小事,以便从小培养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另外,一些绿色建筑设计师会不定期地去大专院校挑选学生,与他们共同完成绿色设计的工作,达到全民参与绿色环保的目的。”
     因此,在德国所有大城市中,均有专门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1987年德国发布了**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德国居民宁愿多付些钱去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环境标志就像一张绿色通行证在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政府行为所主导的绿色消费概念则深入人心。联邦政府在采购办公设备、装饰材料等时,必须选择带有“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并且,美国在商务部下设立绿色产品出口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产品的投资和促销。
     如此这般的“政府绿色采购”模式,让美国民众对追求绿色产品的意识愈发强烈,也更加刺激了美国绿色消费市场的供需。有报道称,美国绿色建材消费正在以每年11%的增长率递增,到2017年产值将达866亿美元。
     而与美国的政府采购模式类似的,还有日本的《绿色采购方针》。日本早在1994年就订立了此方针,1996年成立绿色采购网络GPN,2000年颁布了绿色采购法,2003年日本政府制订绿色采购共同化协议,建立了日本国内的绿色采购信息咨询和交流体系。
     这种“自下而上”的绿色采购推广模式也促使了日本企业对绿色产品的不断研发,以及民众对绿色产品的热衷。
     绿色课题融入中国
     放眼全球,绿色风暴已经全面袭来。无论从绿色产品的研发,还是绿色市场的蓬勃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出,“绿色”已经渗透到全球发达国家的每一角落。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岂甘落后?
     但现实是,绿色建材仅占我国建筑业常用材料的10%左右,产业规模仅为3500亿元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材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的已超过90%。因此,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绿色建材的发展程度上相差甚远。
     面对这场全球绿色风暴,如果我们再不以饱满的姿态迎战,将有愧于“建材大国”的称号。
     同样的,我们要面对来自全球环保问题和产能过剩危机的双重压力。
     中国工业结构在眼下的阶段仍然以基础原材料、能源重工行业为主,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品仍然有极大市场空间,而一些地区产业布局已经超出该地区环境容量,这些都给“十二五”期间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带来挑战。
     而面对国际市场,在一些国际会议上,中国被外方指责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中的粉煤灰和二氧化硫燃烧、臭氧等低层次污染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短期内难以解决的。
     总之,我国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进行生产加工,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行销售,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国内水泥、玻璃、光伏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对外贸易摩擦的频率。
     由此看出,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环保问题、产能过剩以及资源浪费,都阻碍了我国建材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唯有创新改革才能寻求突破。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也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在国际市场立足。
     如今,在全球绿色建材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国唯有掌握绿色工业的话语权,才能更有底气与国外优秀企业抗衡,才能符合这个大国应有的魄力和地位。
     今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以“1号文”的方式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使得绿色建筑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工信部目前也已全面启动制定绿色建材标准和认证办法,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长期深耕绿色建材领域的优质企业必将迎来发展契机。
     是的,中国经历了30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高速度发展,传统工业模式正在逐渐没落,以“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为核心的绿色建材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中国市场已完全具备融入国际绿色浪潮的条件。
     绿色建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在世人面前,一场孕育着“中国梦”的绿色产业变革迫在眉睫。
 
本文由重庆陶粒http://www.cqhaopan.com提供

产品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重庆昊磐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普通商家  
联系人 小陈  
座机电话 15086975183  
手机号码 15086975183   
传真号码 023-88251008  
电子邮箱 cqhpjn@163.com  
其它联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