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金秋煤炭:煤炭生产秩序“大变脸”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横山县地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腹地,是榆横经济一体化的“桥头堡”。近年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大开发、大发展的同时,各类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涉煤问题和投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个别村民把煤矿当成“摇钱树”
横山掀起“挡煤矿风”
“一听见煤矿上有响动,就骑上摩托车到矿上了。”这是过去一年,横山矿区部分村民“挡煤矿”的基本写照。
乡里群众与县城的干部说,有的村民把煤矿当成“摇钱树”,今天没钱花了“走,挡煤矿去。”随便几个村民,往煤矿一走,“咋,我们家的井子又没水了”,一句话就可以挡住煤矿不能生产。“真的没水吃了吗?”殿市镇政府一负责人说,为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难,乡政府早就将自来水送到了村里,可村民拒绝将水管接到自己家,曾出现投资36万元的饮水工程竣工一年后仍无法投用的现象。
村民王明全对记者说:“我也跟上别人去挡过煤矿,好多人都是跟上混。就是挡回来点好处,大多还是叫个别领头的人拿走了。”走访中记者得知,“挡煤矿”的现象多是个别人煽动,不明真相的村民跟风。
在殿市镇的街道边上,有村民说:“都是一个村里的,谁不跟着去,就要挨骂。”有的地方还出现去挡一天煤矿每人发500元的现象,若是被公安部门关了1天,组织者给发1000元。在这样的大气候和“激励机制”下,横山县涉煤村镇到处掀起“挡煤矿”之风。
不少门市上写着“此房出租”
煤企停产全民吃了亏
记者近期在殿市镇实地采访,这里距横山县城30多公里,是上世纪50年代横山县的旧县城所在地,从那座古老的影剧院,整齐划一的老砖头街道,依稀可见当年的盛景。
在镇上搞修理的郭来栓师傅说,2009年煤矿停产前,他的门市每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去年煤矿一下停产,生意基本没了,一天才能赚百十元钱。煤矿开着时,刘振国在镇上开的酒店每天人流量在3000多人,煤矿停产后来酒店吃饭的人少了,连房租也赚不回来。镇上其它门市更是生意冷清,不少门市上写着“此房出租”。正在刘老板酒店里吃饭的客人说,个别村民无止境地伸手要钱,导致煤矿关停,不光是煤矿损失,群众的损失更大。“我们村80多辆四轮车煤矿开着时一年收入至少十几万元,现在全部停下了,卖了的就有40多辆,有人连买车的贷款也还不了。”
昔日门庭若市的殿市镇农村合作银行也是十分冷清。银行负责人高宏介绍,煤矿停产前这里年存款达7亿元,为当地农户贷款投放量达1亿多元。煤矿一停导致部分个体工商户关门停业,全年存款**低降到6000万元,农民贷款也放不成了。
煤炭是横山的支柱产业。2009年以来,受利益驱动,加之个别人的恶意煽动,煤矿生产不断遭到阻挡,截至今年9月,全县14家具备生产条件的煤矿仅有3家正常生产,致使全县财政收入大减。
从“怨言”到“叫好”
依法开展矿群矛盾整治
横山公路收费站的数字显示,煤矿关停后车辆通行量急剧下降,交通运输业受到严重影响,全县工业企业、商贸流通及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充斥着怨言,横山的煤炭生产秩序已到非整治不可的时候了。
今年9月,横山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煤炭生产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矿群矛盾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采取上街游行、开会座谈、悬挂标语等形式,开展煤炭生产秩序整顿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矿群矛盾较为突出的个别矿区,增派人员,进村入户,逐一讲解和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调处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迅速形成了强大的正面舆论宣传攻势,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实关乎横山形象的氛围。
部分人无理阻矿已成为干扰当地合法矿井正常生产的一大顽症。横山县委、县政府抓住矿群矛盾较为突出的东方红煤矿,在多次调解未果、群众无理阻矿的情况下,依法行政拘留无理挡矿人员45人,报捕15人,有效遏制了无理阻矿行为的蔓延。10月15日,记者来到东方红煤矿,这个间断停产8年之久的煤矿已经恢复生产,运煤的车辆排着长队,横山各矿区生产繁忙的景象再次回归。
煤炭生产秩序整顿成为**近横山县群众热议的话题。煤炭生产秩序整顿好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人们赞扬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横山县委、县政府近期在深入调研、充分征求部门、乡镇以及矿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初步草拟了《横山县开采损害补偿治理暂行办法》《横山县煤矿双回路供电项目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横山县关于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合理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矿群双方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机制保障,建立健全了矿群矛盾调处的长效机制。
记者在县政府刚刚草拟的好几份文件里看到,煤炭开采损害补偿治理、征占用地补偿细化到了坝地、旱平地、坡耕地,连一棵树都有了新的补偿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