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   阅读数:120

  近两年来,全球信息科技的密集创新正驱动着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大调整。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都把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深化信息网络应用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6月7日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江泽民同志也曾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产业的新跨越。这些科学论断和要求,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产业正经历重大创新和变革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更加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及竞争更加剧烈,综合集成和资源整合成为产业链竞争的制高点。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掌控上,更多地体现为技术的深度开发和融合创新。

  (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即将来临。未来的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方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引入推动摩尔定律继续前行,不断突破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特征尺寸等比例缩小的壁垒。另一方面,系统级芯片(SoC)将是集成电路产品创新的主流。

  上述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加快向网络化、体系化、服务化、高可信方向发展;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产业价值链得到整合和延伸。

  (二)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产业演进的重大趋势。融合大大增强产业间关联性,行业壁垒逐渐模糊,价值链拓宽延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并催生网络娱乐、数字家庭、数字内容等新的业态。软件和硬件关系更趋紧密,硬件通过软件提升功能,软件通过硬件提升效能,二者融合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制造业与运营业不断融合,基于增值业务的产品定制步伐日益加快,融合互动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

  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速推进, 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网络技术的融合,使网络从各自独立的专业网络向综合性网络转变,网络性能得以提升,并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发展将重构全球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形成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泛在网推动着硬件与软件、系统与终端、内容与应用的高度融合,实现多网络、多行业、多应用、异构等技术的集成和协同,将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

  (三)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新变革。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形式从企业竞争演进到产业链竞争。基于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链重构和整合能力,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跨国公司纷纷围绕产业链整合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新战略,通过将产品经营提升为产业链经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控制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产业联盟、标准联盟和应用联盟等成为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和产业竞争的新形态,在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演进。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更加突出,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相关配套产业高度聚集的系统性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正加速从成本导向到创新驱动升级,形成研发中心基地和人才高地,由制造集聚走向研发、制造集聚,形成创新型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IT制造正在向IT服务转型,硬件与软件、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四)绿色化成为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普及,绿色IT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未来信息技术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回收再利用将实现全过程无害化和可循环。绿色制造将植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每个环节,产品设计低能耗、长寿命要求越来越高,**大限度实现节能减排。

  (五)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与深度应用,在带动工业、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正在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态,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增长点。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推进制造业从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业转型。同时发展出一批新兴产业,包括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服务领域,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将成为主流,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新型服务业态。研发、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加速传统产业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围绕衣食住行的生活服务更加走向个性化、全程化和定制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服务将成长为经济结构中快速增长的部门,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经济增长点。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十一五”期间,尽管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从2004年2.65万亿元增长到2009年6.08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92.9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12.52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2004年的2075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4752亿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应用日趋深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初步奠定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战略布局的重点。这些国家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试图抢占未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先机。妥善应对国际竞争局面的变化,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握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突破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无疑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入关键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开辟了信息化的庞大市场,信息化赋予了工业化的全新内涵。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多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直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关键支点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显了信息技术产业的这一作用。“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作为社会消费的热点,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未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将有助于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民生改善维护社会和谐。当今时代,脱离网络的生产生活已经不可想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产业应大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务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维护社会和谐。

  力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跨越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十二五”和未来一段时期,应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自主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着力结构调整,延伸和完善产业价值链,实现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优先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用兴业、惠及民生,走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奠定全面迈向信息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1.突破核心技术,做大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以“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战略核心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2.推动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和通信设备等骨干产业升级。顺应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4C)融合趋势,提高计算机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高端产品。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通信设备产品的升级换代。

  3.超前研究部署,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选择太阳能光伏、新型显示、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移动智能信息终端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进行超前部署,明确产业定位,实现产业新跨越。

  4.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引导兼并重组,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从本地经营、跨地区经营向跨国经营的转变。

  5.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大力开发涉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应用电子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等量大面广、拉动作用强的应用电子产品。

  6.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将环保、能效指标纳入产品标准。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降低生产过程能耗,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7.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加快制定电信、集成电路与软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资源的观念,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产品导航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滕州翔宇机床有限公司 普通商家  
联系人 周女士  
座机电话 0632-5610009  
手机号码  
传真号码 0632-5610009  
电子邮箱 xymc@sdxymc.com  
其它联系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