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传统渠道“苦逼” 新时代“蹊径”在哪?
互联网 15-06-09 阅读数:
多年以来一直把LED行业的渠道建设做为研究课题,甚至LED企业自己的渠道探索,也比他晚得多。时至今日,很多LED企业在渠道建设上依然很徘徊,不知道该走什么样的路子。
传统照明时代,照明灯饰行业的渠道大致分为:总代(运营)、经销(分销)、工程(隐形渠道)、散卖(发散货)。这四种模式,是照明行业国内销售的主流模式。
到了LED时代,我们的渠道是否还能这样走?我尝试着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
总代,大至国内市场总代,中至省级总代,小至地市级总代。国内一般设省级总代。过去20年,总代对一些**企业做大做强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阶段性发展完成之后,大部分总代都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阻碍。因此,厂家和总代之间,一直恩怨不断。相互博弈,相互掣肘,几乎充斥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因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厂家与总代,各有各的招。厂家强化控制,总代思谋反制,几乎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厂商共赢。厂家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行分化和危机政策;总代不选一只母鸡的蛋,手里握着很多品牌的代理权,这是严酷的现实。
结果是,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严重制约了品牌进军市场的进程。因此,行业给我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LED时代,总代还要不要设立?
LED的渠道当然大部分跟传统渠道重叠,不承认这个事实就得付出沉重的代价。问题是,传统照明90%都转向LED了,大量新兴LED企业的经销渠道又在哪里?
刚开始时,很多抢先进入LED行业的厂家都很庆幸自己抢得先机,在传统照明企业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快速切入市场,抢占渠道。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是经销商对一个并不成熟的品类一开始是持观望态度的,等LED市场较为成熟时,传统企业已经转型成功并且掩杀过来了。这时的LED企业基本立足未稳,被冲得东倒西歪。
如今,摆在LED厂家面前的又是摆在传统照明二三线品牌面前同样的课题:格局已经形成了,你该怎样往前冲?
**企业的省级总代你抢还是不抢?你抢,能抢到么?即使抢到了,面临“老东家”的制约威胁,他们(品牌总代)敢坚持么?即使老东家不为难,他们已经很牛逼了,会跟你平等互利么?会只推你的品牌或主推你的品牌么?你会甘当老二老三甚至“老N”么?
如果你不找**经销商,你跟**的距离已经拉开很远,何时才能赶超**?不能赶超**,你凭什么比行业巨头做得更好?
如果不选**经销商,你能否选**经销商的竞争对手合作?你能否退而求其次选二三线经销商合作?你能否别具慧眼选择未来更有发展潜力的经销商合作?
你是否该沉下心来,仔细思考你的渠道之路?你是否该沉下心来,仔细思考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渠道苦逼”们,有很多时候就是缺乏常识和观念落后酿成的。真正睿智的企业家,是可以穿透市场迷雾,不可能动不动就迷惘的。问题是,现在行业的智者确实是太少了!或许,很多人是“看得破,忍不过”。然而,LED行业的市场和渠道,还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
二
我在上篇文章发问,**企业的省级总代你抢还是不抢?你抢,能抢到么?即使能抢到,他们已经很牛逼了,会跟你互利共赢么?会只推或主推你的品牌么?你会甘当老二老三甚至“老N”么?
**经销商只推你的品牌,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也是**。问题是,LED行业还没有产生让**经销商顶礼膜拜的**厂家。
主推可不可能?主推当然有可能,前提是你这个厂家至少要名列前茅。说实在的,这样的企业在LED行业同样凤毛麟角。因此,LED行业厂家的苦逼命运正在这里。多数厂家在行业**度都不高,认同度更小,只能在商家的怀疑和试探中撞得头破血流。
在大经销商那里,他们当然有资本骄傲。他们会拿到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牌在手里,不管这些品牌能不能卖,只要有潜力或多少有点名气,他们都会抓在手里。至于主推不主推,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必须先垄断资源,拿到**好的厂家政策。某些实力经销商的可恶也正在这里,他们是不管部分代理品牌的死活的,或者说想管也管不过来(有时是确实不想管)。这就好比封建社会纳妾,只管把女人往屋里娶,却从不管这个女人是否幸福。如果厂家不明察秋毫,或断然终止合作,这些品牌就只能永远呆在角落或仓库里。呆在展厅的角落里,大不了受冷落销量不好而已,但如果呆在仓库里,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因此,如果不被独推或主推,即使傍上**经销商又有何用?当然也有厂家很有阿Q精神,说至少我可以给别人吹牛,我的产品是飞利浦、欧司朗、欧普、雷士、三雄极光、共享联盟的经销商在代理,至少广告效应比较突出!
如果只做个噱头也无可厚非,如果你全国市场都是这样,那你就完蛋了!特别是选总代这样选,企业将万劫不复!
不找**经销商,你跟**的距离不一定拉得很远,但找了**经销商而不主推你的产品,你则永远别想追上**品牌!
所以,厂家选经销商,“匹配”很重要。只有门当户对,双方都主推,双方都玩命去市场打拼,这个品牌才有前途,这样的合作才值得托付。
如果不选**经销商,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选**经销商的竞争对手合作,比如退而求其次选二三线实力经销商合作,比如独具慧眼选择未来更有发展潜力的经销商合作!
选**经销商的竞争对手合作,同样有机会超过**经销商。因为既然称竞争对手,实力悬殊就不会太大,只要找准时机,定好战略,3、5年超越竞争对手就不是神话!
二三线的厂家**好去找二三线的经销商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匹配,才会形成主推格局。二三线的厂家要跟一线或**经销商合作,只能成为配菜或补充,绝不可能成为主角!
潜力厂家就只能选择潜力商家合作,至少主流比例是这样。二三线厂家也可以选择潜力商家合作,因为市场份额的**终获得,资源固然重要,观念、智慧和努力也同样重要。因此市场格局力量的对比,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有新生力量耀眼地浮出水面——当然也有曾经辉煌的星子一不留神就沉下去了!
三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照明渠道像LED时代那样令厂商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想象空间;恨它,是因为它巨大的操作难度,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脆弱动荡的经销商阵营。
不做渠道,是肯定不行的,前几年深圳企业死得很难堪就是明显的例子。做,怎么去做?还把渠道分为省代、经销、工程、五金、商超、外销、电商七大模块?还是另辟蹊径?
如果是做省代,一年的销量是定多少为合适?库存多少为合适?是否需要铺货?是现金还是月结?这些问题经营传统照明产品当然也会遇到,只是问题相对少些。LED价格相对较高(垃圾产品不说),一个旗舰店或专卖店的产品资金押得还是比较多的,不是每个人都开得起。当然,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是,LED价格不断下跌,你的库存也会不断贬值,这个损失谁都担不起!即使担得起,谁也不愿担。厂家不想担,商家也不想担。做生意是为赚钱的,怎么可能做亏本生意呢?
既然如此,按订单生产是否可以?零库存是否可以?按订单生产当然可以,但是连商家不做库存,怎么会有像样的订单呢?零库存就更是笑话了。如果不做库存,你那还叫批发吗?连零售都要备合理库存,更何况是批发了!
能不能合理库存?合理库存当然是理想的,但合理库存也是有风险的啊!当然我们得承认,做任何生意都有风险,只不过这个风险没有LED库存贬值这么明显!
于是就出现另外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厂家主动提出,库存贬值厂商共同承担风险。这当然是皆大欢喜的(过分谨慎的我们不去说它)。也有豪气干云的厂家对经销商信誓旦旦保证:“大胆去做,一旦库存贬值损失算我的!”但我们认为这种保证是不理智的,或者对多数人不合适。做生意,**理性的选择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库存贬值,客观上造成了整个行业的谨慎(财大气粗和不知死活的除外),使行业的市场化步伐缓慢了很多。也造成一些高歌猛进企业的巨大损失和一蹶不振。
能不能有这样的发展思维,想办法让库存不贬值反升值?这看起来像神话,但**是有可能的。前几天跟冠雅的陈少忠交流的时候,他就告诉笔者,冠雅的经销商之所以敢于备库存,就是因为冠雅的台灯不是在贬值,而是在升值。
当今作为光源的LED,它的贬值是一种趋势,除非原材料出现大的逆转;作为灯具的LED,是可以在材料、工艺或其它附加值上下功夫让它保值或增值的。
同时,作为通用照明产品的LED,它的贬值也是一种大趋势,只能不断突出它的性价比。在这个问题上,木林森、佛照、长方、雷士都是清醒的。
但是从长远来看,保持LED产品的相对稳定,对于推进渠道建设至关重要。一惊一乍,大起大落,都会是LED行业渠道建设致命硬伤。
四
上下游缺乏了解和信赖是造成LED渠道迷茫的重要因素。“上”指上游、厂家,他们的实力如何,产品的品质怎样,企业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战略是否可靠?经销商是两眼一抹黑,很迷惑。下是指下游经销商,厂家对他们的了解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实力如何?销售团队和技能如何?资源积累如何?经营诚信如何?厂家盲人摸象,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新进入LED行业的厂家,更是四顾茫然,诚惶诚恐。这样的厂家不管是新玩家还是曾经一直在外销市场拼杀的,都大把存在。
一开始,很多人都采用按图索骥的方式寻找客户。所按的“图”有道听途说,也有网络与各种广告,由于涉入不深,效果当然不如人意。
不如人意之一,不是你去找客户客户就买你账。往往是尝尽百般辛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找到什么什么客户,更别说合适的优质客户了。
有些厂家客户是找到了,大家左尝试又磨合,时间如水流去,效益似水不回。更多人就死在寻找客户和拉锯式的磨合路上,钱花了,事没办成,心死了。
还有些厂家,由于找到不良商家,承诺时麻雀都可以哄下树,结款时死皮赖脸甚至玩失踪,让很多优秀厂家就这样夭折了。
于是,很多人就开始调整战略,商家选大品牌合作,厂家找大经销商合作。问题是,大品牌在LED上名不符其实的也大有工厂在——传统照明做得好,LED不一定也做得好;有些企业架子拉得很大,实际上很空。所以,看走眼的经销商比比皆是。LED毕竟是个新生事物,毕竟对人才、技术、设备、系统要求都很高,毕竟还很少全能的厂家。说句难听的话,大的照明品牌做不好LED的比比皆是。价格又高,质量又差,服务又烂,门槛又高。商家原以为进了大品牌的货成了大品牌的媳妇生意就好做了,没想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这也难怪!LED照明在这个阶段,很多企业都是某一单品做得还好,其它就不一定行!外行哪里知道这个秘密!因此,精明的商家挑选LED产品,都是小心翼翼选择,一家一家比较,根本不怕走断腿,磨破嘴!
再说厂家也不轻松。他们总想找到实力经销商大干一场,**好是百年大计,一劳永逸!然而市场不可能让你这样消停。有实力的经销商不一定擅长卖LED,擅长卖LED的不一定有实力,有实力的不一定看得上你,看得上你的未必认真给你卖,认真卖的未必有忠诚度。总之,整个行业都在剧烈震荡和调整中。稳定是一种奢望,动荡才是一种常态!
**近3年来,凡是推LED专卖店的,几乎就没有几家能存活下来的。不是说这种模式不行,是你有这种能耐把全部产品做好么?专卖要有盈利模式,你有么?专卖要求产品成系列化,产品线要宽,产品要全,你行么?专卖要求全套产品都有竞争力,你有么?专卖要求品牌化运营和品牌化服务,你有么?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请问你凭什么要求经销商做专卖?这种害人害己的把戏确实不能玩!
五
LED渠道难做,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更因为它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它的品质的鱼龙混珠、它的价格的一日三变、它的技术的日新月异、它的从业者的不稳定性、它的市场策略的大起大落……因此,LED之惑与LED之痛,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困扰着行业的渠道商和整个渠道进程。
从外观上来看,LED确实貌似都长得一样,因此经销商也好、消费者也好,除了相信销售者的巧舌如簧,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应该说我们缺少标准和检测机构也有一大功劳)。只有在卖过之后或用过之后,才能深刻感受到不同等级的厂家生产出的LED灯具是有如何不同的!然而,这个时候,经销商和消费者早已绝望得心如死灰了。因此,鱼龙混珠确实害人不浅!
然而比这更复杂的是,未必大品牌生产出来的LED灯具就一定更好用,这才让经销商和消费者更困惑!其实有什么好困惑的呢?传统照明大品牌未必做LED就一定专业这是其一;大品牌未必都亲自生产LED产品这是其二;大品牌未必认真做LED产品这是其三。所以大小品牌半斤八两就在所难免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卖大品牌的LED灯具=花更高价格买小厂的贴牌产品,就这么简单!你不困惑往哪里跑!
价格一日三变既是一开始暴利的产物,也是技术日新月异的产物。因此库存的贬值也就顺理成章了。某一阶段,上游芯片和中游封装的暴利都令行业打了鸡血一样高歌猛进,然而这样的神话**终是要破灭的!因此上游和中游的江河日下可以说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只不过多几段跌宕起伏罢了!某**LED企业每隔两三年就要烧一把火,不是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买了保险,反而烧得因祸得福,这也算行业神话了!试想,如果不是这几把火,这家公司是否会破产更早?难免不让人这样猜想!至少,这几把火让库存压力被烧得子虚乌有了。
由此看来,早期LED先驱企业做先烈是一种必然。不做先烈,必须要有巨大的支撑或智慧!
从业者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初期的盲目乐观、盲目烧钱和后期的谨小慎微上。相当长一段时间,LED似乎是一个巨大的盈利机器,经过几个阶段的急功冒进,后来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开始急剧收缩,甚至从此销声匿迹。这样一来,曾经的大红大紫、花团锦绣,应者如云到后来的风声鹤唳,甚至做鸟兽散,对所有人打击都很大,渠道商更是九死一生。无论是雨露光电还是XX,**后的结局都让人不寒而栗!
市场策略的大起大落就诚如亿光,前后判若两者。这里有投资层和操作层的盲目乐观,有行业形势的潮涨潮落,也有对未来前景的信念缺失。作为当今国内的投资者,很少对投资进程做理性评估,一旦失利,又缺少坚持的耐性,导致今天的LED行业确实多了几分不确定性。作为经销商,在这种剧烈动荡的环境中,选择难度可想而知!选择后的苦逼程度,可想而知!
但不管这样,行业总要前行!“虽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光明终归要到来!这算我这个系列评论的一个光明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