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消费时代的家具品牌设计转变

互联网 13-05-31  阅读数:

 

后消费时代的消费群对基于体验的生活形态强化和塑造的需求,它超出了对品牌或产品本身的特色和益处的单一需求,扩展到诸如便利、互动、情绪满足、习惯、分享、情感爱恋、宽慰等普遍的生活形态的范畴,而且在此范围内不断寻求新的尝试和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关注的不是品牌或产品本身的单方面的物化的价值,而是以消费群的生活为出发点,强调并呈现消费群的生活形态。更多的时候,它将以超出顾客现实的既有想象,开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此造成顾客全新的生活体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品牌战略设计与规划,在时代需求的大变革环境之下,其作战思路与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

以超乎设计之外的视角做设计

设计不仅是一个结果,设计也是一个过程,它不停地作为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交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设计更应该作为一种策略,植入到企业乃至设计师个人的命脉之中。

只有当设计以企业及品牌策略为基础时,它才具备策略的力量,才能被称为设计策略。然而,这种模式并不直接为客户以及消费者了解,因此,将“理解”转变“使理解”主动地向客户以及消费者解释。以设计作为起点的设计是不合理的,**应该清晰客户(消费者)真正能够担当的价值和态度,据此确定整体的战略,并使之达成共识。总结出客户(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和消费特点。

不过,很多国内的设计公司总是反过来处理这个问题,他们先为客户(消费者)做出某种新奇的设计,然后生硬的制定一些策略来适应之前做好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根本算不上策略,随之而来的策略也很难具有整体感和灵活性。国内不乏有做设计的公司及个人,但将设计作为一种策略来对待的其实并不多。

文化符号的植入 引发共鸣

当被众人熟知的一种行为,一个符号,以至于一种情绪,在设计当中得以运用,费者在其中仿佛找到了自我,当设计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了这种通感,那么这一设计即被消费者所理解,所感知。于是,便成就了市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热播,三十年代上海风情的小说畅销,三十年代上海的人物形象不断的作为设计元素走上T台,三十年代情调的咖啡馆为人们所喜爱……”。老上海已成为一种沉淀的记忆,成为一种时尚的符号,

成为一种精神的信仰。她具有潜存巨大商业价值的魔力,具有不可复制的魅力。这是我们为该品牌植入老上海文化的关键所在,上海滩的故事至今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可以让品牌迅速住进消费者的心里,形成强有力的记忆点和感染力。

介入生活,解决问题

介入当下的生活并不容易,如何把现在这种肤浅的当下做得深刻?

深泽植人就是这样,在他的视野中没有市场,他关注的是日常生活,是其中的普通人和平常物,与他们有关的感 受可以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得到,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和研究。这是一种很自在的观察状态。设计师就需要将自己分为 两半,一半潜入日常生活,一半做出冷静贴切的观察。为日常生活而作的设计基于自然而然的生活体悟,真正为生活 而做的设计能够自然而然的顺应人们的习惯、喜好和需求,并随之发展和改良,不需要刻意去比较和阐释,也不需要 去固守和保值。虽然各地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是必须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人身心的共同点。当设计基于 人在多个生活层面上的相似性时,它才能以微小的形态引发大的社会改变。

结束语

后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表现为顾客对多方位、多层次体验的需求,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消费体验给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更为深入地细分市场,时时了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导向因素与需求,以此来革新我们的理念。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