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工艺发展

互联网 12-08-09  阅读数: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年间(1314~1320年)。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

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先生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界首工艺陶瓷厂在**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打造有用、有趣、有深度的建材行业微信大号!精选影响您财富的重磅资讯、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经营观点与商业智慧! 九正建材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wwjc001cn) 已然成为几十万建材BOSS的选择,您选择对了吗?(悄悄告诉你,回复“手机”,来就告诉你一个高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用户评论